上一篇騎歷屏東首善之區屏東市與新建萬年溪景觀橋,國境之南的屏東市區景觀充滿人文氣息,接下來要騎訪大武山下的禮納里永久屋部落更有濃濃原鄉故事。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從屏東市出發沿台27線騎行到水門村小7,往北葉村方向就能抵達原民新故鄉的禮納里部落,歷經天災的魯凱與排灣原民同胞在禮納里重現原鄉風采,「幸福原鄉」更是遊客體驗原鄉之美的好去處!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從未出現在官方地圖上,「禮納里」佔地約29公頃位於瑪家鄉北葉村上方,舊稱「瑪家農場」和吾拉魯滋部落一樣原為台糖土地,是八八風災後由世界展望會興建的永久屋部落。(如箭頭所示)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北葉村發源於隘寮溪上游南岸山腹地帶,日治時期設置警察駐在所治理,光復後合併成立為北葉村,在民國四十二年遷居現住地,設有鄉行政中心。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跟著清楚的路標騎行就能來到位於群山懷抱的禮納里部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連接瑪家鄉北葉、瑪家兩村的唯一通道是屏35線,沿著山地文化園區前小路騎行而上,就能抵達禮納里部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屏35線直騎而上坡度不小,從北葉騎上禮納里約五公里山路。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轉頭能遠眺內埔水門村、三地門大橋的美景…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另一個方向就是三地門鄉,沿台27線道直上抵達三德檢查哨,翻過山去就是德文村、過谷川大橋就是霧台。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時值端午節前夕,路旁的月桃葉正盛開。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月桃葉開成白花瓣,成串地懸掛在下垂的花序上。月桃分布在全島各地亞熱帶低海拔山區,非常普遍,具有極高的藥用、食用、觀賞價值。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為了呈現原鄉風情,住戶把紅藜植物遍植在村口路邊,讓遊客到訪時呈現豐收景像。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紅藜為台灣原住民族使用近百年的藜科作物,花穗豔麗,具黃、橙、紅、紫等色彩,種子含有高量的蛋白質、澱粉、膳食纖維及有機礦物質。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騎上彎繞山路之後來到禮納里部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部落位於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旁,八八風災過後屏東各山林聚落聯外道路中斷,政府為統一解決原住民重建問題決定興建永久屋,將好茶、大社、瑪家等部落遷進現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包括霧台好茶村、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共483戶入住,利用國家資源與社會善心人士的力量,期許給村民永久安全無慮的新家。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為避免混居現象影響彼此部落情感,更顧慮魯凱與排灣之間文化差異,設計單位利用大馬路成為部落間緩衝空間。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利用空照圖可清楚區別圖左側為好茶部落,右側瑪家部落,遠處大社部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工程在援建NGO世界展望會及居民協力配合下如期完工,各部落依範圍自立並依原有生活秩序管理。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先騎訪被稱為「雲豹的故鄉」的好茶部落。好茶村入口意象即是勇士與雲豹。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好茶村位於長年雲霧繚繞的霧台鄉,屬魯凱族古語Kochapongane古茶布安,意謂「雲豹的傳人」譯音,魯凱族好茶舊址有六百多年歷史,隨著天災與政策不斷移遷,來到禮納里的好茶村民仍思思念念山上「回不去」的故鄉,於是保留了生活方式,願下一代不要忘記自已是「雲豹的傳人」。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遷居禮納里的好茶村民依古茶柏安街為主要街道,各鄰如巷依序排列住居,就跟舊部落一樣的生活環境。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安撫人心的宗教是移居原民不能少的心靈慰藉,高雄杉林大愛村曾因宗教空間規劃引起爭執,禮納里為各部落保留兩座以上的教堂,並留有部落文化傳承設施空間。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好茶村不啻有四座部落教堂,依天主、基督教分別在好茶部落各角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的命名也繞富意義,是由鄉公所、各村長、部落頭目、教會長者、世界展望會等共同討論,結果一致通過以「Rinari(禮納里)部落」為基地名稱。
因為Rinari(禮納里),在排灣語中,意即「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當年剛搬遷至禮納里時,每戶人家都是照圖施工標準居屋,外觀看來都一模一樣,一不小心就會發生跑錯家的窘境。為解決每戶都很像的問題,原民會補助每戶十萬元,自行辦理家屋外牆圖騰裝飾,家戶也利用此機會,發揮巧思,規劃、建立自家居屋的外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是解決問題的發想卻意外彌補永久屋缺乏的傳統文化元素,於是一戶戶融合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石板藝術,每家每戶依屋主的專長、地位各自呈現出獨特風格,充分表現出原住民部落的文化色彩。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工程設計專家將家屋形式規劃兩種形式,屋頂傾斜,類似小木屋。每幢不啻有花園,還貼心設計出入車道與停車場。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二樓挑高三十二坪的空間,戶戶有著歐式斜屋頂造型,難怪到訪馬英九總統會以「普羅旺斯」來形容這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帶著探險的心情向家屋主人打招呼入內細看內部,一樓客廳非常明亮乾淨,現代化家俱樣樣都有。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生活空間臥室採光好又通風。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衛浴與廚房都不錯。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部落入口意象紀念石碑饒富原味,各村仍保有各自的村長辦公室,為村民提供服務與凝聚情感。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一般家戶門口掛起族名牌,對照漢字方便讓上山尋友。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住民聊天或笑話中,常常以「白浪」這樣的字眼來泛指漢人。「白浪」一詞據說來自閩南語的「歹人」,因為早期原住民吃過很多漢人的虧,於是採用「歹人」用語來稱呼漢人,後演變為「白浪」一詞。
時至今日講求族群融合的大環境,一定要用真誠的心彼此相待。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為禮納里走向觀光鋪路,縣府協助村民發展類似民宿功能的「接待家庭」,吸引更多遊客走訪原鄉禮納里,分享新住民的幸福「小確幸」。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接待家庭之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接待家庭的標誌。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待客的熱烤山豬肉是來到禮納里一定要品嚐的。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不同其他永久屋,入住這兒的原住民以雕刻和彩繪美化家園,使新聚落多了原風,也增添了藝術氣息,吸引不少遊人搶先探訪。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好茶部落居民以充滿魯凱部落風情的家屋牆面裝飾圖騰,也吸引遊客到訪。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住民清朗的歌聲總是可以讓遊客駐足靜賞。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沿路賞騎,這裡房屋形式上近似於歐風小木屋,難怪馬總統來此主持啟用典禮時一句「像普羅旺斯」引來非議…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當年馬總統親臨時簽名並留下「普羅旺斯」一說就是這一戶了!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家屋規劃並非盡如住居者的需求,建造時只針對提供入住與實用性考量,如何打造自我生活的空間,還是需要按照本身價值觀與部落特定生活模式。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其實設計者已經預留居民開展生活空間的設計思維,讓入住村民發揮佈置巧思。擅長運動的住戶設計的運動家造景,充滿力與美的空間圖騰。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集體遷村的好茶村,儘可能把原鄉特色帶到永久屋。好茶村大頭目柯光輝的家屋前巨大的立柱相當壯觀,有代表貴族頭目身分地位的熊鷹羽毛、陶壺、百步蛇等圖案。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頭目巷前特有的「頭目信箱」,歡迎大家提供建言反應意見…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如果大頭目在家也可以坐下來一起泡茶聊天,大頭目歡迎族人來泡茶。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代書陳再輝把家屋變成好茶部落懷舊棧,家屋外觀與內部展示文物和文創商品,都很有看頭。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每棟家屋代表一個故事,居民用心延續舊傳統,期望在此重新紮根再出發。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懷舊棧保留原好茶部落的原址舊照,讓回不了「舊居」的族人一解思鄉之苦。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還有許多美麗的手工藝品,包括琉璃珠、陶壺、山豬皮等等,這些素材拼組起來就是部落生活的寫照。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懷舊棧以好茶原居地的四大景為主軸,忠實記述好茶魯凱族文化的精髓與美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最讓族人念念不忘就屬「大水塘」壁畫。這是好茶部落以前稱為Dagelaler(達歌拉樂)的地方,是部落的孕育之母,舉凡飲水、灌溉、戲水等都於此。涓涓不息的源水、代表世世代代永世傳承…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如今故鄉的風景不復再見,懷舊棧以壁畫將原鄉風光重現,希望部落族人心靈有所寄託,也堅定大家重建幸福新家園的決心。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主人非常好客希望大家參觀照相、打卡,把最美的好茶風情帶回家。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陳秋得的家屋裝飾大量使用非傳統圖案的音符和五線譜,表示家族以學音樂的女兒為榮。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石板窗上鐵質五線譜上有跳動音符,真的很特別。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漫騎其中,可以欣賞到不同特色的原味藝術,石板雕刻與裝飾圖騰在這兒自信地展現。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騎行中發現村內並沒有很多人,原來村民都到舉行婚禮這一戶來幫忙。在山上「結婚」可是全村動員的大事,沒有外出工作的親友都來幫忙張羅婚禮宴客事宜。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住民結婚、生子都要殺豬以示慶祝,「殺豬」具有聯誼性質,結婚時讓男女雙方親人及族人一起分享,有公告週知之意,好比「白浪」訂婚分送喜餅給親友的習俗是一樣的。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更認真的來說「殺豬分享」是隆重的宗教儀式,與漢人向祖先上香禮敬一樣代表與祖靈溝通,也向祖先與部落族人宣告,女方已成為家族成員了。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最最辛苦的就數部落女人家們,不啻要幫忙分割肉,還要準備豐盛美食待客。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新鮮豬肉包上糯米就是好吃的原鄉美食。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婆婆媽媽一起動手更有傳承手藝的意含。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魯凱族美食之一的吉拿富是糯米粉包裹肉類的美食,外型呈現長條狀,來到原鄉一定要試試,不然真的白來了!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部落共有九座教堂,好茶天主堂純白外觀搭配大片草皮,美不勝收。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大門二側彩繪穿著魯凱族傳統服飾的大鬍子耶穌。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有別於其他門禁管制的教堂,好茶天主堂向遊客開放,靜靜坐下來感染洋溢詩歌與祝福的神恩。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耶穌與聖母像在地魯凱化,戴上象徵尊貴的羽飾、百合花。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再看一眼原味十足的古茶柏安部落,接下來騎訪另一個部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瑪家鄉係由崑山等三個聚落組成,瑪家村族群屬排灣族,崑山等山村沒有領袖制度,來到禮納里之後,為延續部落文化,也建立了集會所石碑,用以凝聚向心。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瑪家村光復後合併三個村社為瑪家村,據考古學家發現遠在北宋時期,瑪家部落就已經存在,因此位高權重的瑪家社大頭目,更名列整個排灣族五大頭目家系之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瑪家鄉為排灣族瑪卡札亞札亞社的居住地,在排灣族語中是指「傾斜的山坡地」,意指部落是居住在溪流坡地上。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弄巷名稱原住民化,「瑪卡扎亞街」就是撤村前的地名。村長是部落「行政職」,真正具有威權領導地位的就是「頭目」。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瑪家大頭目蔣來義家屋與大家同樣規格,門前的立柱代表崇高的部落地位。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頭目的家有太陽神浮雕,是頭目身分的象徵,代表神聖不可侵犯。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放慢腳步,仔細觀察,心用聆聽,在禮納里,還可以發現更多更美的驚奇…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為尊重原民信仰,瑪家部落建有三座教堂,基督、天主、長老教會等風格均備。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公共設施也是禮納里的設計重點,石板屋造型的村辦公室。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瑪家村活動中心採百合花造型,十分醒目。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公共空間計有社區活動中心、部落藝廊與圖書館、備災教室、文化傳承設施等等。還有長老專為教導技藝而開設的青年技藝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設陷阱狩捕獵物更是必具的技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傳統炊熟芋頭的窯灶,街道上隨處可見部落圖騰的裝飾物,不僅令人感到濃濃的原住民風格,更讓部落孩子與外來遊客認識部落文化的好教材。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這戶貼滿祝賀紅紙的人家出了個大學生,能夠唸大學在山上可是光宗耀祖的事,親友、地方人士都要貼紅紙以示祝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排灣族實施貴族制度,區分三到四種社會地位階級。由長嗣繼承家業故格外重視下一代教育,能考上大學親友都必須列名祝賀。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家家戶戶發揮巧思,讓門前有花有草,如果不說是永久屋,真會以為這裡是某大「渡假村」。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來到禮納里之後與部落經濟緊緊相依的「農地」空間不見了,瑪家村民不向環境低頭,尋找合適地點種植山菜與簡單作物以維生計。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山芋。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山上土壤不是最肥沃,努力的村民仍讓山芋生長繁盛,亦期待於豐年祭前有好收成。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生性浪漫隨和的原住民忙完農事,喝完米酒在家屋前休息。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住民本該是山林狩獵的高手,如今山林過度開發與法令限制,讓獵戶改作農事,徒留縱橫山林的戰利品,追憶過往山林英雄的歲月。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離開瑪家部落,前往下一個大社部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大社村行政區畫屬三地門鄉排灣族,由世襲頭目掌管社內生活秩序。大社是三地門鄉居民的發源地,後因人口增加,才逐漸分散遷移其他各地居住。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永久屋前可以改成石板造景,以維持傳統家屋風貌,也可以在家中人口增加時自行增建室內空間。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家屋前院留有空間住民在門前烤肉、泡茶、喝酒的傳統互動模式,屋後也能營造兒童的遊戲空間與晒衣場。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為振興觀光產業禮納里部落發展中心成立四大工坊,包含木石鐵雕、陶藝、金石皮雕、刺繡編織四大工坊。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與部落產業發展中心相較,部落其他文化傳承設施也是建設重點。門口的小書坊有行動圖書館功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這戶是大社村頭目之一,有「另一種金榜題名」…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能夠考上長榮空姐更是原住民之光。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大社村的藝術家人數超多,年輕雕刻家紛紛把家屋用鮮豔色彩繪,讓遊客一看就知道是藝術工作室。大社村不止藝術家超多,原民團體動力火車之一顏志琳就是大社村知名歌手。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藝術家撤古流的弟弟勒格艾及伊旦的家屋漆成白色,屋前植裁大樹便於識別。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大社村頭目賴美香家屋前的立柱頗具新意,與藝術家白色家屋相互輝映。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排灣族有清楚的階級制度,分別有頭目、貴族、勇士和平民等階級。頭目職是由第一個孩子繼承,所以有可能出現女頭目。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部落裡也有陪讀班,讓放學後的小朋友可以唸書。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傳統雜貨店。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山上也有牛肉麵店。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白莉莉的家屋像是咖啡廳或餐館,充滿藝術創意,走歐洲的庭園風。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大社村教堂有特色的十字架造型。為尊重原民信仰,部落不止有一座教堂,建有基督、天主教等風格。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穿山甲」造型的大社村聚會所。設計的理念起源於該村知名藝術家撒古流的構思,相傳穿山甲是排灣族大社部落祖先們在患難中的朋友,而且穿山甲能鑽地,接觸土地,跟土地有密切關係於是大社素有「穿山甲部落」稱號。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穿山甲」內部真是不小,能打籃球也能供村民聚會。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長榮百合國小合唱團正賣力練習。山上小朋友的好歌喉讓人驚為天籟,一開口就讓遊客陶醉。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公共建設完工紀念文就雕在勒石上,願大社子民永世莫忘最美的傳說。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來到大社村一定要到訪門口有幾座石雕的平凡家屋,這幢家屋有著風災中英勇救助的事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陳友明家屋前有大社村七勇士的石雕像,象徵七勇士在八八風災水淹部落前通報族人逃生,挽救族人生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全新打造的家園,大社村民不忘自給自足圍起庭院旁空地種植小米農作。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小米是原住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作物,在原住民的生活、祭祀、禮俗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騎歷完三個禮納里山村,心裡滿是重生的祝願,儘管禮納里是住民新家,建有教堂、學校,也有公共空間,亦興建農特產展售中心,但原住民心中還是念念不忘那個雲霧繚繞的故鄉。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騎遊完禮納里,別忘參觀長榮百合國小。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先生,得悉風災過後部落需要重建學校,指示集團認養援建。張榮發先生設立道德牆標示著「人生12堂的道德課程」,提醒小朋友培養正確的道德觀,比擁有萬千家產還重要!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校舍興建依地形高低,規劃行政、文化探索區,設置全台少有、兩側附有看台操場,提供學校及社區舉辦部落慶典、表演與集會使用。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登上瞭望塔可眺望山下屏東平原及秀麗山林。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校舍將部落文化融入建築中,校園多處設計均有「百步蛇」圖騰,代表擅長狩獵的勇士,並鼓勵學子努力向學。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長榮百合不忘原民傳統生活能力的訓練,內有練習射箭的場地,由部落長老現身教導獵戶打狩的生存技能。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新學校校名經部落及社區居民主動提議,取名為「長榮百合國民小學」,以感謝長榮集團對原民子弟教育的關懷與愛心。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台階上非常細心標註魯凱、排灣二族字音唸法,應該是為低年級同學準備的。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學校保留具魯凱、排灣族的特色的工藝品,也是推動傳統技能教育的教材。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細細參觀校舍內部,每間教室的桌椅不多,應屬於小班制的教學班級吧?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學校正好舉行原民大餐品嚐會,有樹豆、小米、紅蔾、芋頭、地瓜、南瓜、咖啡等,都是以在地食材入菜。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粉蒸南瓜。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山豬肉是最普遍的肉類食材,以洋蔥涼拌就是夏日裡最下飯的一道菜。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野菜方面種類繁多,山蘇、過貓等常見的時令鮮菜,以最簡單的鮮炒方式快炒上桌,充份保留各自不同的原有滋味。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民風味餐為瑪家廚房提供,皆使用當季食材,提供不同的美味風味餐供旅客享用。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目前最夯的「部落之旅」讓前來參加部落旅遊的遊客享受深具在地特色食物、每道菜以在地食材、低食物里程,融合創新的風味美食。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樹豆燉山藥排骨湯。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奇拿富是排灣和魯凱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就像客家人傳統美食板條一樣,原住民家有貴客來訪時,以奇拿富接待代表最高敬意。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禮納里部落在居民用心經營下,禮納里家屋裝飾融入魯凱、排灣族傳統圖騰和文化特色,增添藝術氣息,來一趟單車家屋巡禮,從雕刻、彩繪,原民美食中,一窺部落傳說與各家族的故事,就是最精彩的原鄉文化之旅。
原 鄉 禮 納 里、幸 福 在 這 裡


全完文……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

文章關鍵字
感謝分享,好棒的地方,
有機會要來造訪一下

感謝您鉅細靡遺的介紹,讓我認識這個世外桃源。5分奉上。
謝謝你的回文與肯定,雖然不是很多人回文,但我想這麼有特色的地方,台灣真的少有。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今天正好有舉辦活動,如果有空,一起走向禮納里(你那裡)…
謝謝你的回文與肯定,禮納里真是少台灣少有特色的地方,0601我前往參加2014幸福禮納里長榮有愛音樂會,正是很棒的活動,小朋友宛如天籟的歌聲,精彩的交響樂,真的讓大家大飽耳福,將來如果有空,一起走向禮納里(你那裡)…















很棒的分享~感謝您~~

有機會一定要去那邊走走~多了解台灣在地不同的文化才是愛台灣啦!!

用力騎 wrote:
上一篇騎歷屏東首善之...(恕刪)


很棒的遊記!常去瑪家山上騎車卻總是過禮納里不入,真可惜

下次也要去瞧瞧~
台灣因為歷史背景多元,連帶的人文史地呈現許多文化特色,從清領、日治、民國,更遠還有荷據時期…
但最讓人遺忘是最最在地的原民文化,原住民才是台灣最土生土長的文化,有時騎走原鄉更有深深感想。
謝謝你的回文。
這篇沒想到還能上01遊記版頭版,真是謝謝大家及編緝的厚愛。

禮納里是新興部落,更是台灣最最多元的原民聚落,有排灣、魯凱等,聚集在一地並存與和樂相處,真是原住民人可愛的地方。

謝謝你的回文。

這篇沒想到還能上01遊記版頭版,真是謝謝大家及編緝的厚愛。
與其看原住民文化園區
不如看禮納里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