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秋風吹拂著旅行的心,台北湛藍的天空下,金黃的阿勃勒成片綻放,讓人不相信已入秋,這種南國的景致,一定讓許多北方來的移民讚嘆許久,漸漸的,移民或落地生根、或再隨風飄揚,驀然回首,那曾經的讚嘆號竟轉化成了南國的鄉愁。

循著先民的軌跡去旅行,尋常的街景有了歷史的溫度,閱騎者的座標多了時間的維度,老圍牆的石材彷彿解構回原來的台北的城垣,對照著老照片與老歌謠,我們在熟悉的城市中,收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高畫質原文請點擊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

齊東老街 齊東詩舍

從台北州廳(監察院)騎過忠孝東路,來到金山南路口,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巷子-齊東街,穿越金山南路與濟南路。第一次拜訪齊東街是閒逛,無意間騎進這條巷子,當時就被充滿綠意與閒適的氛圍所吸引,在這黃金地段竟有如此低密度的住宅空間。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台北是經過規劃的城市,街道是棋盤式的,遇到這種歪斜的街道,有可能是在城市規劃前就已存在的老路,這好奇心驅使我去翻閱老地圖。果不其然,從1895年,日本人所繪的「台北附近地形圖」,用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的地圖疊合系統,可以看到清領時期的老路,由東門出,經徐州路18巷(也是歪斜的巷子)進三板橋庄,再經齊東街(古名三板橋街),再經現在的八德路到錫口(松山)碼頭。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日治時期,齊東街與南邊的泰安街這一帶建設成總督府的幸町職務官舍群,建築的年代約在1920至1940年間,南邊泰安街是課長級三等官以上官舍,北端齊東街則是屬中、低階官屬職員宿舍。戰後初期做為中央官員宿舍,後漸荒蕪,曾經一度要將這群日式宿舍拆 除,後在居民力薦下才得以特定區的街廓方式保存整建。

目前,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已整理好開放的有三處: 台北書畫院、台北琹道館、與齊東詩舍。
台北書畫院在齊東街的第二條巷子,是一個推動書畫藝術的空間,溫暖的木構搭配黑瓦,綠意盎然的草皮,再加上筆力勁挺的題字,營造出古典優雅的氛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第三條巷子有台北琹道館,主要是推廣古琹文化與茶文化。這棟建築是群落中保狀況最好的,除了門廊、玄關外, 還擁有一大片院子,院中的老樹襯托著老屋, 靜靜地流淌著八十年前的和風。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轉入濟南路,一棟優雅的和式老屋以嶄新的氛圍吸引著旅人。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齊東詩舍是文化部主導的臺灣詩人聚落,一個以詩為主題的人文沙龍,有長期的展覽與各種活動,有幸看到不同詩人的手稿,例如,這一篇周夢蝶的空杯,從手稿中瞭解空杯是周夢蝶到南懷瑾老師家中拜年發生的故事,因為正在拜讀南懷瑾的著作,所以倍感親切。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除了文藝特展, 齊東詩舍也是一座格局完整的日式大宅,傳統日式住宅的代表性元素都可在詩舍內找到。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室內的木地板可是原汁原味,是集結群落中多棟的老宅木板才拼成的。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鬧市中的寧靜角落,溫潤樸質的歷史氛圍,就像是經過歲月淬鍊的詩篇。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泰安街2巷,李國鼎故居就在這靜巷中,台灣科技之父在這裡推動許多科技與產業的創新,目前宿舍本體正在維修,但還是要來向這位值得尊敬的學長致敬!(沒錯,我們是校友喔!只是相差近55年)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台北監獄圍牆遺跡

回到金山南路,往南大力騎,過了信義路,中華電信大樓旁的金山南路二段44巷,有一道很高的圍牆,那正是舊台北監獄的圍牆遺跡。對照日治時期的地圖,這道圍牆是舊台北監獄的北圍牆,從這裡一直到金華街都是監獄的範圍。老圍牆上訂著一面紀念碑,是為紀念二戰時在台灣上空被擊落的盟軍飛行員,他們被關在這個監獄中直到二戰結束。戰爭往往有很多面向,台灣在二戰中的角色也是很多元,二戰的影響也尚未結束,包容、同理,有助於我們看清這段傷痕。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臺北監獄的高牆所用石材大部分來自1910年左右拆除的臺北府城牆,如同台大醫院的圍牆、鄭州路的老宿舍等,這些推測是城牆石所建的建物中,只有臺北監獄圍牆是經過鑑定的。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利用愛國東路、接愛國西路。愛國東路大樹成蔭,秋日騎來格外清爽。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總督府專賣局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南門,出城就是總督府的專賣局。

專賣局與總督府是同一時期的建物,1913年開始建造,兩翼先建,一直到1922年中央尖塔才完成。專賣局也是維多利亞風格的樣式建築,紅磚外牆鑲水平飾帶,外觀華麗,中央尖塔下有圓形山牆,裝飾細節繁複。山牆下以柱子頂著拱形窗,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手法,稱為柏拉底歐式窗。入口以圓穹頂搭配柱列,營造出巴洛克式的戲劇性與透視效果。

猜猜看,日治時期有哪些物品是政府專賣?

1897年,總督府將鴉片列為專賣,1899年,又將食鹽與樟腦列入專賣。1901年,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後來,菸與酒也陸續加入專賣的行列,日治末期還加入了火柴與石油,專賣局成了總督府的搖錢樹。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孫運璿寓所

穿過重慶南路,進入重慶南二段6巷,我很尊敬的一位政治家孫運璿院長的寓所就在這裡,孫院長對臺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如果他沒有中風,台灣今日的發展可能很不同。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小南門(重熙門)

取廣州街西行,到延平南路,先去看小南門。

小南門是五座城門中最小的,不同於其他城門採防禦式的碉堡型,小南門是採樓閣式城門造型。比對老照片 (Google 小南門(重熙門)舊照),小南門是幾座重修的城門中與原樣較相似的。兩者都是柱廊樓閣,巨觀是類似形式,但只要細看,還是有很大不同,舊城樓有高翹的燕尾,比較像南方的廟宇,新城樓則屬北方宮殿造型。

小南門是板橋的林本源家族所捐建,目的在方便板橋的漳州人出入台北城。清領時期,漳泉不睦,時常械鬥。板橋居民原可經艋舺利用西門出入,但艋舺是泉州人的地盤,本籍福建漳州的林家乃捐建小南門,避免穿越艋舺,也不用繞道大南門。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剝皮寮歷史街區

續回廣州街西行,來到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發展初期,今廣州街仍是淡水河的一條小支流,可以行船到不遠的艋舺碼頭, 先民就以河運開始剝皮寮的拓墾。到了日治時期,都市計畫中,剝皮寮劃歸老松國小預定地而限建, 因此保留了清領及日治時期的空間紋理。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根據耆老所言,清領時期有大批福州杉經由艋舺進出(老照片請Google 艋舺 福州杉 大溪口 ),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但經考證,此地以往並無相關產業的跡證,所以這說法還待確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剝皮寮中段這棟建築是日治時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時的居所,戊戌政變後章太炎招清廷通緝,1898年12月4日,章太炎避禍抵台北,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約半年。那段期間,就是居住在剝皮寮。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報第15號上,發表了一篇中華民國解的文章,對孫中山所提的中華民國國號進行了解釋和分析。據此,有學者認為章太炎是中華民國國號創始者,但大多數人認為,中華民國國號,是國父孫中山於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時正式公開提出來的。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廣州街康定路口,李錦利八仙果幾乎已成了萬華伴手禮的代名詞,個人覺得,蜜餞也不錯喔。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艋舺龍山寺

萬華舊名艋舺,為臺北市發源地,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而後,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成聚落。三邑人士於1738年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龍山寺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自治與自衛中心。清法戰爭時,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龍山寺曾組織義軍,以龍山寺大印行文官署,後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劉銘傳蓋的鐵路原計畫通過艋舺南下,但當時居民認為會破壞風水,再度動用龍山寺的大印蓋在陳情書上,送交劉銘傳,龍山寺宏大的影響力讓鐵路北折,經大稻埕,在大橋頭過淡水河到三重,再南下。

龍山寺歷經幾次大修,今貌為1920年改建,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王益順是台灣寺廟建築的典範之一,另一個代表作是大龍峒的孔廟),前殿正面入口, 有全臺唯一的銅鑄龍柱, 龍身線條分明,柱身有封神榜人物陪襯,處處可見手藝之精巧。入前殿後抬頭可見八角藻井,宛如蜘蛛結網,又似張開的傘蓋,奇巧的結構只見於宮廷建築。 正殿的螺旋藻井不費一釘一鐵,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精美絕倫。左右護龍的鐘樓與鼓樓採轎頂式扁六角形的屋頂,造形獨特。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龍山寺是一座民間佛教的寺廟,融入了儒釋道及民間宗教的元素,位處最古老,最髒亂,情色最直接的城區,平日觀光客絡繹不絕,對於功力不夠的信眾,如要感受清靜,天微亮時是接近佛心、接近自心最佳的時刻,寺內的氛圍讓人謙卑,早課的梵音更是醒人!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龍山寺有不少靈驗故事,其中一則是在二戰期間,空襲時居民會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但1945年時的一次空襲前夕,寺內兇蚊肆虐,避難居民紛紛返家,結果空襲時正殿全毀,居民躲過一劫,得觀音庇護而奔相走告,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仁濟醫院與淡北育嬰堂

仁濟醫院舊稱仁濟院,前身是設立於1866年的保嬰局,收容女棄嬰,後改為恤救貧兒童。 1870年,淡水同知陳培桂設立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當時還設有乳婦房,雇用四名奶媽育嬰。1875年設立回春院,收容救濟行旅病人。養濟院設立於1879年,賑濟鰥寡孤獨之窮民。同善堂設立於1886年,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器憩之所。1899年,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設立台北仁濟院,1904~1905 年分別再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仁濟醫院前的廣州街,真的讓人體會到,傳統聚落「生死一條街」的真實,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樂,全部在一條街的範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淡北育嬰堂碑是仁濟院重要史績,因興建仁濟醫院新大樓而重新出土,目前立於仁濟醫院舊館入口。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仁濟醫院舊館前的石獅,形貌古樸,石獅歷史可能比建築物更久遠,但來源已不可考。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兩喜號魷魚羹,就在仁濟醫院,90年的老店,傳統的味道,如果整體考量,個人覺得CP值普普。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萬華糖廠文化園區

印象中,臺灣傳統的農業型態是南糖北茶,這樣的發展有其地理因素與歷史發展的背景,雖然知道這種分類不是絕對,但大安溪以北還真的很少見到糖廠。在一次地圖上遊覽時,無意間發現臺北市內竟然有這麼一座糖廠被保留下來,真的只能用驚訝來形容。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萬華糖廠文化園區這一帶舊稱下崁庄,清領時有楊埤在此設立糖廍,以牛拖石磨壓榨甘蔗,再煮汁成糖。日治時期,日本人集資在此設立台北糖廠,是桃園以北唯一的糖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壯丁都被徵召了,甘蔗供應日減,終停工。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萬華糖廠文化園區中保留了三座舊倉庫,還有一座供五分車泊靠裝卸的古月台,是台灣最北的糖業遺構。紅磚疊砌的倉庫古樸又典雅,拱門優美的曲線為建築注入 生命力 ,梯形柱及大跨距構架提供高容量的儲存空間,也是此倉庫建築的特色。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馬場町

日治時期,馬場町有練兵場,是士兵操練與騎馬的地方,町名因此而得,1927年的地圖顯示,練兵場大約是今青年公園的範圍, 1932年的地圖,萬大路以東,西藏路以南,都變成了練兵場。就因為場地如此廣大,地形平坦,又緊臨新店溪畔,視野遼闊,所以在臺灣航空發展初期,經常被用來起降飛機,相對於北邊的松山機場,這裡稱為南機場。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走雙園路接東園路,再接萬大路,從華中疏散門進入河堤內。我們的目標是華中露營區,這是台北市區內唯一的露營場。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華中露營場原立有一飛機模型的石碑,在紀念臺灣航空史上第五位飛行員楊清溪,他是台灣首位空難罹難者,失事的地點就在這裡。

楊清溪是高雄市右昌望族, 楊家境富裕,22歲東渡日本,入明治大學,後棄商改習航空,1933年取得飛行士資格。得兄長資助,向日本陸軍購得一架薩爾牟遜型偵察機,整修後取名為「高雄號」,當時全日本只有六架私人飛機,一架是楊所有。

1934年,東京舉行都市對抗棒球賽,台北市也參賽,楊清溪就駕駛高雄號低空飛行,散發台北加油的傳單。同年十月,楊將飛機運回台,開始踏上台灣環島飛行的征途,但因天氣惡劣,在屏東折返。11月3日楊清溪載一位贊助者鳥瞰臺北州聯合運動會,回程準備著陸時,因南面氣流惡劣,楊擔心碰撞堤防而向右側急轉,飛機頓時失速,從五十公尺的高度墜落於於練兵場溪畔。

楊的家人在失事地點立了模型紀念碑,1993年市政府建設華中河濱公園時重建紀念碑,2013年因為新建風雨廣場而拆除保存,新聞曾報導,市政府準備移置紀念碑到馬場町紀念公園,但尚未見施做。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馬場町紀念公園

繼續往東騎,拜訪一個令人惋惜的歷史場域 - 馬場町紀念公園。

馬場町紀念公園在戒嚴初期,是槍決共產黨、匪諜與政治犯的刑場。這個公園由陳水扁催生,完成於馬英九任內。目的在紀念犧牲的政治犯。馬場町紀念公園內聳立著一塚土丘,土丘前的碑文寫著:「一九五O年代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在戒嚴時期被逮捕,並在這馬場町土丘附近槍決死亡。現為追思死者並紀念這歷史事蹟,特為保存馬場町刑場土丘,追悼千萬個在臺灣犧牲的英魂,並供後來者憑弔及瞻仰。」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市內的荒野秘境

往回折,穿過華中橋下方,華中河濱公園內有大片的綠樹成蔭,很難想像這是台北市內。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再往北騎,進入雙園河濱公園,近河邊的高地上也有野地的氛圍。 (註:受蘇迪勒颳風影響,華中河濱公園與雙園河濱公園有大量泥土淤積,目前尚未清理完畢,有替代路徑可通過,但景觀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大溪口

早期城鎮的發展與河運很有關係,淡水河的港口重心從最早期的八里、淡水,轉移到新莊,後再轉移到艋舺。艋舺是當地平埔族對「獨木舟」的稱呼Moungar的音轉,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所以有蕃薯市的稱呼;最古老市街在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因為淡水河舟楫之便使得艋舺的商業活動發達到極致,「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曾是清領時代臺灣排名第三大城市,也成了台北市的發源地。

桂林疏散門的停車場立了一幅壁畫,重現艋舺舊港大溪口的意象,如果意猶未盡,可搜尋一下老照片(Google 艋舺 碼頭),艋舺碼頭運送福州杉的畫面,畫面中不只有福州杉堆積成小丘,也可看到舊堤防,遠處跨越淡水河的鐵橋也依稀可見。從鐵橋與堤防可以推測,這應是日治時期的艋舺,但也只能以此去想像清末時的艋舺了。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進水門後有一座小廟 - 三清宮,在三清宮後方,有一座舊圍牆,圍牆剖面呈梯行,下廣上窄,這圍牆大有來歷,猜猜看它是什麼用途?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蕃薯市街

艋舺著名的蕃薯市街位於今貴陽街青山宮與環河北路間,包含華西街前段。是艋舺最早的街,也是台北第一街。早期漢人從大溪口上岸開墾,常與平埔族人在此以蕃薯交易,便以蕃薯市為街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艋舺青山宮與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宇。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第一次拜訪青山宮是在一個初夏的早晨,遊客很少,廟埕完全籠罩在寧靜、肅穆的氛圍中。從地板、柱腳等地方,仍可尋得古廟的蛛絲馬跡。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御路上的龍身浮雕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見拜殿內有紅黃兩色籤筒,用途可有差異?好奇地詢問一位整理正殿的志工,她很和藹的用國台語雙聲回覆我兩次,「紅黃沒有差異」。慈祥的面容和柔軟的語氣,讓我彷彿見到了菩薩,對話的內容,更是讓我驚觸到宗教哲理中的分別與執著,雖然青山宮的名氣、規模都沒有另外兩座寺廟大,少了人潮,卻也更容易貼近宗教的核心。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艋舺古早味涼粉

再往東騎,貴陽街與西昌街口,這裡有一攤陪著萬華人成長的老味道,五十多年來,只要聽到噹噹的銅鈴聲響起,萬華的孩子就知道涼粉伯來了。涼粉伯的古早味涼粉是用地瓜粉製作,冰鎮後再裹上自製麵茶,古樸的口感與香氣讓人意猶未盡。

幾年前,涼粉伯退休,古早味幾乎要消失了,大女兒不忍父親半世紀的心血失傳,毅然接下這擔子。但要吃到這古早味涼粉可不簡單,因為是手工製作,每天都是限量,來晚了就只能望攤心嘆!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再往東到貴陽街康定路口,找地方停放單車,走進艋舺清水祖師廟的山門,在這裡跟車友們分享,發生在此處,影響台北發展的一場大械鬥 - 頂下郊拚。


頂下郊拚

1853年,艋舺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械鬥,這場械鬥改變了艋舺的人口結構,不只造成雙方長達半世紀以上的對立,更間接造成台北經濟中心的轉移。

舊時的艋舺有兩大移民族群,較大族群是居住在龍山寺、舊街(今西園路)、與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的福建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移民(合稱三邑人),另一族群為居住在八甲莊(現老松國小一帶)的福建泉州同安籍移民,三邑人族群較大,也較早落腳於此,三邑商人於龍山寺內設「頂郊」(商業公會),壟斷艋舺的商業活動,更向往來艋舺的商船抽取百分之五的「從價稅」,控制著地方資源。同安人主要跟廈門進行貿易,被稱為「廈郊」,轉音為「下郊」。下郊與頂郊為了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時常發生衝突。另外,因同安地處泉州府、漳州府交接處,臺灣的同安人於泉漳械鬥中,立場較中立,讓同屬泉州府的三邑人認為同安人不支持同鄉,雙方持續積怨。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1853年,雙方劍拔弩張,三邑人以龍山寺為指揮中心,攻擊同安人,兩方於八月展開械鬥,各有攻防。頂郊雖有人數優勢,但三邑人所居的龍山寺、舊街、蕃薯市街三地與同安人所居之八甲莊間,遍布了大大小小的池沼,這天險讓三邑人難以大規模攻擊。安溪人所建的艋舺清水祖師廟剛好位在北側隔開雙方,三邑人乃向中立的安溪人借道,威逼利誘,最後燒毀了艋舺祖師廟,經此攻進八甲莊。同安人房舍全數遭焚毀。大老林佑藻率眾逃往同安人開墾的大本營大龍峒,後因大龍峒的開發已飽和,再轉往大稻埕另闢商埠。三邑人曾經承諾安溪人,事成之後會幫助安溪人重建祖師廟,但在械鬥事件後卻毀約。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艋舺清水祖師廟

艋舺清水祖師廟始建於1787年,目前外觀是1867年重建,雖然又經多次翻修,但大體保持重建時之原貌。原來格局含三川殿、正殿、與後殿,後殿毀於後來的火災,未再重建。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清水祖師廟是艋舺三座老廟中最古樸的,龍柱未隔離,最易親近。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廟中有古井。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清水祖師又稱落鼻祖師,民間傳說,每逢災厄會落鼻警示。清法戰爭時,法軍進犯淡水,臺北告急,民間傳說,迎請清水祖師助陣,祖師爺大顯威靈,懼退法兵,而獲光緒皇帝御筆所賜之「功資拯濟」匾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在廟後方發現重建時拆下的古老龍柱,及許多柱腳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還有一根石柱,清楚刻著大清同治的年號。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口渴了嗎?貴陽街昆明街口,永富冰淇淋,70年的古早味等著你。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利用昆明街轉長沙街,在中華路前轉入西本願寺。


西本願寺

日治時期,西本願寺為台北最大日式佛寺,也是日式佛寺之建築代表,寺內的建物分別完工於1923年至1932年間。可惜的是,本堂(大殿)於1975年發生火災,木造殿堂全毀,僅存一層樓高的臺基。目前修復完成的是鐘樓、樹心會館、與輪番所。

輪番所是住持的宿舍,樹心會館的名稱來自總督兒玉源太郎賜的「樹心佛地」匾額,主要作為教育及弘法場所。會館採T字型結構,和洋混合式建築,入口是和風唐門,磚構及木屋架則為西洋風格。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幾年前騎過新烏路的車友可能會記得,在龜山前,轉往翡翠水庫的一號橋前,台9甲道路下方有一棟老建築,龜山發電廠,竣工於1905年,是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所(2012年,已因老舊傾圮)。1905年2月,有15名工作人員在廠內被馘首放火,引起輿論同情,由高石組(還記得撫臺街洋樓為其會社嗎?)主辦喪事,儀式就在西本願寺舉行。當然,當時西本願寺也是草創初期,建物與今日所見不同,拜一下Google大神(關鍵字 西本願寺今昔照對照),有一張法事的老照片,那時的建物與相對位置就與今日所見幾乎一樣了。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輪番所現在做為茶飲推廣。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回長沙街轉漢中街,目標 - 西門紅樓。敏感的車友,騎在長沙街與漢中街時,可能會警覺到,這條歪斜的街道可能是條老路,沒錯,等會騎到西門,再來揭曉。


台北城西門-寶成門

西門-寶成門,是日本人第一個拆除的城門,1900年,臺灣總督府推行都市計劃,填平護城河,增闢九個城門以貫通道路,西門及部分城牆被拆除。西門拆除後,引起台灣民眾及部分日本學者的強力反彈,其他四座城門得以保留下來。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台北城完工後,西門是艋舺居民進出城的通道,所以兩旁也就有人蓋起房舍,形成市街。當時,城內有西門街(又稱石坊街,今衡陽路),往東直通大天后宮,城外有新起街,意謂通往艋舺的新街道。新起街是哪條街呢?就是我們剛剛騎過的長沙街與漢中街!(1895年 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西門與南門是五座城門中較雄偉的兩座,想看看西門昔日的倩影嗎,沒問題,Google大神有求必應(關鍵字 台北城西門)。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西門市場 稻荷神社

日治初期,為了改善公共衛生,1896年於西門外的新起街設立簡單的木造市場,稱為新起街市場。1908年,改用紅磚建造八角形外觀的洋式樓房,俗稱八角堂,後來又於西側加蓋十字樓,擴大市場空間。戰後,民間俗稱西門市場,後來改以西門紅樓稱之。

新起街及西門町區域,原有許多墳地,日本人的心裡可能也毛毛的,所以新起街市場似乎有以八卦、十字等建築造型來鎮煞之意。另外,還從京都市伏見區的稻荷大社(這是日本各地約四萬多所稻荷神社的總本山)迎請稻荷神魂(狐仙)來坐鎮,在市場北側(約今成都路與西門紅樓間)另建一座稻荷神社。老照片請 (Google 西門市場 稻荷神社)。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西門後街 將軍廟街

清領末期,西門町一帶只有西側沿著淡水河北上的將軍廟街有人煙,將軍廟街與西側城牆間是大片的空白,沼澤密佈,間雜著先民的墳墓。(1895年 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日治時期,經過幾次市區改正,填土造街,棋盤式的街道鋪進西門町,西門町的東西兩側開始發展起來。
(1919年 臺北市街全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我們再往西騎,到了康定路往北,進入清領末期的將軍廟街區域。西門町發展起來後,核心區域靠東側,原來最早發展的區域反而漸漸成了邊陲地帶。所以,現在這區域被稱為西門後街。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康定路武昌街口,日治時期,這裡有臺灣瓦斯株式會社,瓦斯工廠的紅磚廠房仍然屹立,另外新建了鋼棚、活動平臺,無縫地串連新舊地景,這裡成了電影主題公園,為西門町的邊陲注入活水。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康定路11號有一座建於清領時期的老廟晉德宮,奉祀的是助順將軍(明代尚書黃道周),又名將軍廟。將軍廟街就是依此廟而名。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漢口街尾,靠近環河南路這一段,有連續的幾棟老街屋,它們建造於1920-1930年代,也就是西門外填地、市街改正後所建,見證了西門町的滄海桑田。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最左邊的一棟老屋有豐富的花草裝飾立面,除了常見的勳章飾及卷草紋樣,還有南美馬雅風格的蜻蜓紋樣,足見當時的日本建築風格,不只影響官方與大型會社的建築,也已被民間所採用。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中間連三棟是典型的紅磚洋樓街屋,一樓的大門上方另設小門,供半樓調送貨物使用。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右側是建於1924年的慈雲寺,供奉觀世音菩薩。一樓採紅磚栱廊,俐落精美,二樓為傳統木構,樸素優雅,在鬧市中難得的清幽與寧靜,充分展現了佛教的原始精神。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回到中華路,經過一世紀的演變,這裡數度潮起潮落,兩側寬廣的人行道又回到建路初期的閒散悠閒,與中央繁忙的交通形成強烈的對比。現在,這裡是許多戀人約會散步的街角,他們可能不知道,他們的曾祖輩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爬上人行天橋,從空中鳥瞰中華路,耳機裡傳來台語經典老歌「月夜愁」的原音

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未來..

月夜愁唱出了1930年代台灣新興的自由戀愛風氣,也唱出了當時台北的風景,中華路就是歌詞中的三線路之一。日治時期,台北城城牆拆除後,改建成有安全島分隔的三線道路。沿途種植樹木,景觀秀麗,成了情侶約會的好地方。三線路有東西南北四線,中華路是西線。看著老照片(Google 三線路),聽著80多年前的曲調,似乎進入了曾祖輩約會的時空。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中華路,對於有點年紀的歐吉桑而言,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中華商場。四五年級生的walkman隨身聽,五六年級生的AppleII 與 PC,都是這裡的戰利品,這裡可稱得上是臺灣電子業的發源地了。如果告訴你,中華商場還在,你相信嗎?

驀然回首,中華商場的孝棟還在對我們招手呢!你準備敗什麼?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城裡城外,騎了這一圈,雖然里程不長,卻縱橫了兩三百年,肚子鐵定餓了,就近再嘗老味道,猜猜,這是哪一家好料?
[Eric的單車日記]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下)

參考資訊

地圖、路線、坡度圖、軌跡、航跡、拍照地點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ericchen.tw
Eric的單車日記
https://eric-bike-travel-diary.on.drv.tw/eric.bike
真的是用單車〝閱讀〞台灣,很棒的經典之作!
pulsar wrote:
秋風吹拂著旅行的心,...(恕刪)

pulsar wrote:
秋風吹拂著旅行的心...(恕刪)

Eric老師的台北深旅行(上下)文章, 將台北城的近代史和老建築做結合, 深入淺出的文字描述紀錄, 有寫過此類遊記經驗的我, 看到這麼豐富考據詳盡的資料, 無疑是花費Eric大很多時間和精神去收集整合(沒有半年蒐集, 應該是寫不出這種文章), 此文真的很有參考價值性, 完全就是大師級的神作.... (已加分)
呵呵~! 好文+, 可又有題目了~

台灣總督府專賣事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88%E8%B3%A3%E5%B1%80
1910年代, 台灣總督府專賣事業規模包含鴉片, 食鹽, 樟腦, 香菸, 酒, 火柴, 度量衡與石油等民生事業...
ps. 是送分題~? 但漏了度量衡.

三清宮後方舊圍牆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按1898堡圖和1921地形圖判斷, 應為舊河堤. 特別是1921地形圖顯示此為堤防(石堤?), 起自有明町, 終至大橋町. 另考, 至1945止, 淡水河完成堤防共10,816m. 只有10,816m而已喔~!
ps. 搞不懂為什麼大有來歷, 應是另有所本.
ps. 貼圖為1921地形圖, 球標位置即為圍牆.


第三題解欠奉(沒口福/吐大氣)~

wenjia wrote:
真的是用單車〝閱讀〞台灣,很棒的經典之作!100分(恕刪)


感謝鼓勵,用閱讀的方式,讓單車旅行更有深度,也看見不同的風景。
https://eric-bike-travel-diary.on.drv.tw/eric.bike

馬克杯 wrote:
Eric老師的台北深旅行(上下)文章, 將台北城的近代史和老建築做結合, 深入淺出的文字描述紀錄, 有寫過此類遊記經驗的我, 看到這麼豐富考據詳盡的資料, 無疑是花費Eric大很多時間和精神去收集整合(沒有半年蒐集, 應該是寫不出這種文章), 此文真的很有參考價值性, 完全就是大師級的神作orz....100分 (已加分)...(恕刪)


馬克杯大果然是老經驗,寫這種與史實相關的遊記,所花的力氣真的是數倍於山水類的遊記。主要時間與精神的確是花在資料蒐集、消化、統整、與確認上。還有,下筆也需斟酌,歷史有不同的觀點,如何客觀用字,也花了許多時間。

如果用功利的觀點來看,絕對不值得。但,單車旅行是我們喜歡的活動,多花些時間,讓這項活動更有內涵,絕對值得!

現在,騎行在台北市內,處處都可感受到歷史的溫度,眼中所見的街景,多了時間的深度,收穫最多的,還是自己。

當然,還是要感謝加分。

https://eric-bike-travel-diary.on.drv.tw/eric.bike
我對大台北最有印象的是,板橋的慈惠宮,因為廟前面的龍柱上,
有刻郭台銘全家人的姓名,我有把這個小故事,告訴我的家人,還
有慈惠宮附近,也有一些在地的小吃,如果不是有熱愛歷史建築和
古蹟的朋友帶路,我真不敢相信台北也有便宜的小吃呢!

kotaine wrote:
呵呵~! 好文+,...(恕刪)


感謝最用功的同學。

台灣總督府專賣事業
維基百科關於台灣總督府專賣事業的敘述有一些錯誤,酒是在1922年才納入專賣事業,火柴與度量衡在1942年專賣,1943年石油納入。你很細心,度量衡專賣是為了市場秩序,因為談的是搖錢樹議題,所以沒有帶入。

三清宮後方舊圍牆
舊圍牆大有來歷就是指舊河堤,我是從構造、與老地圖確認。
1896年大颱風,艋舺與大稻埕水患嚴重,1899年開始興建從大稻程至艋舺的堤防,1901 年完工,全長約有 818 公尺

有一張艋舺大溪口碼頭的老照片,不知三清宮後方舊圍牆是否就是照片中的舊堤防?
https://eric-bike-travel-diary.on.drv.tw/eric.bike

pulsar wrote:
pulsar



好文章。寫的好詳細哦!!!

5分奉上

pulsar wrote:
秋風吹拂著旅行的心...(恕刪)


雙手敬奉5分先

篇篇是經典,照片每張都足已上精選,
好文加美圖,看在眼睛裡就很舒服.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