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ex wrote:
我會首推EF50 1.2L,它的色彩有早期老鏡的味道


是的.. 我仍然很喜歡 50 1.2 的發色及氛圍.. 上世紀開發出來的鏡頭沒有超高像素要求. 廠家要拼的重點放在發色, 散景, 鏡頭所能產生的光暗色彩層次補捉上. 我手上 EF 50 1.2 還保留至今

早年有看過一Canon 發表的文篇介紹 L 鏡的價值與非L 鏡的差異. 完全與 MTF 鏡頭所能產生無關, 反而是介紹 L 鏡所能產生的色彩光暗寬容度. 可惜找不回這文章. N 家金圈也經歷過近似的菲林轉數碼時期. 菲林後期所出 AF-D 也有很好光暗層次. 那時AFS 化初期的 28-70 2.8 也保留近似 50L的濃郁發色, MTF 解像力卻是落伍被時代淘汰了.

還有修圖文化上的改變. 網上被捧為神人達人的修圖風格遠比鏡頭所產生的差異來得明顯悅目, 產生了鏡頭發色差異無用論. 手機都拍出好色為何還要 L 鏡? 有求有供, 新鏡開發以MTF 高解像來突顯其價值

時至今日說這些都是懷緬過去, 又或被譏為玄學. 不下幾次與這裡新進的朋友爭論這是否存在. 由早期 50L 與 Sigma 50 Art 的取捨, 到後來鏡頭所產生的氛圍.. 那我自已相信就好了, 也不求其他人認同.
crossmatch wrote:
還有修圖文化上的改變. 網上被捧為神人達人的修圖風格遠比鏡頭所產生的差異來得明顯悅目, 產生了鏡頭發色差異無用論. 手機都拍出好色為何還要 L 鏡? 有求有供, 新鏡開發以MTF 高解像來突顯其價值

其實,我是覺的追求MTF也是無可厚非,畢竟如果照片看起來不銳利,視覺上也不會太舒服,但是難道不能在色彩、氛圍以及MTF之間取一個中間值來進行鏡頭的研發嗎?色彩及氛圍方面,可以發展的空間有無限的可能,但你一味的偏向MTF的高度,能發展的空間已是愈來愈近極限了,然後你又必須去研究新的鍍膜技術,強行把已經到頂的MTF值做有限度的提升,其結果,除了鏡頭重量愈來愈重,另一個換來的是你的鏡頭什麼特色也沒有了,只剩下跟手機差不多一樣的發色。然後氛圍及色彩的差異性,全都為了追加了這層XX鍍膜技術而一一被犧牲掉,鏡頭發展到這樣幾近自虐的研發方式,我是覺的很諷刺吧?這......就是大家想要的影像畫質嗎?然後一個跟手機發色已經快同步了,色彩及氛圍特色都消失的話,那麼花這麼大的成本生產大面積的感光元件跟做這麼重的機身還有什麼意義?輕便實用的手機就夠應付了不是嗎?如果廠商不再回頭追求大片幅感光元件才能呈現的色彩及氛圍的視覺效果的話(當然最好能再找回以前有限的CMOS油潤感),就算現在的電子技術就算再強,數位單眼能走的路還剩下幾哩呢?

其實50L的中古行情好像也是一直居高不下,我想還是有很多人認同它的色彩及氛圍的表現的,只是廠商不曉得能不能體會色彩派的玩家們現在的心情呢?是個問號吧?

Nikon 28-70 F2.8的照片有看過,跟同時期的EF 28-70 F2.8 L的發色還滿像的(不過整體表現,我個人坦白講,後者還是有比較強一些喔。),兩個都同時還保有老鏡的氛圍。最近我也入手了Sigma 15-30 F/3.5-4.5這顆自動老鏡,也發現了原來這顆鏡頭也保有了老鏡的味道,算是意外的收獲吧?
朝MTF走也是不得已,因為高畫素的關係,但是高畫素高MTF對對焦精度要求也高
攝影是藝術?還是技術?說這個無關緊要,廠商要的是營業額。
在這新技術產品不斷出新的年代,廠商也是見招拆招,生存之道如此,也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
主要是產品的照片看起來都不錯,現在攝影新手照片,名字遮掉,看不出差別,不像剛數位時,攝影名家輩出。
最近上手Luminar AI(NEO?),它的散景功能,讓長焦大光圈鏡頭失去作用,除非是真愛,
才會下手買,相信大部分人眼睛是看不出來的(在下看不太出來)。(O家M43有EXIF- AI用的數字是34 MD:許惠玲)

仍然有人還堅持底片拍攝,在下最後一捲,也沒拍完,仍在防潮箱裡,應該有五年以上了
https://www.facebook.com/ioo.young/photos
這位還在堅持著,作品在下也很喜歡,人像也都大頭較多,在下也一直覺得人像一定要有大頭,尤其是美女(是美女,就不怕人近拍)!
拍照,就是興趣,也不靠這賺錢。現在除了硬體愈來愈進步(?),軟體也一樣,只是宣傳上,好像不太給力。
像那個AI,100美金左右,就能購入。而一個85/F1.2要花你幾萬。雖然FU不同,但大部分的人也不太理解。
只是感覺普通職業攝影師前途堪慮。拿老境作品分享,就是把握時光吧!
現在二手很賤價的EF 17-40 4L因為大家覺得不銳利所以賤價,但是這支的顏色接近E100VS,可是講這有甚麼用,因為不知道E100VS的大有人在而且可能為數不少,CANON G2在某些狀況下拍出來也像E100VS

富士模擬底片色,我有過XT-20,我覺得一點都不像,底片顏色不是那麼容易可以用數位調出來,況且調色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調成個性色那樣,是模擬與還原)

只有大量用過底片的人才知道底片顏色的感覺,負片和正片感覺就是不一樣,早期的數位相機顏色比較像沒凸槌的負片
昨日看到有攝友拿愛死小白3,想想自己老黑也很久沒分享,今年夏季也會拿這棵拍比基尼,屆時再分享!






MD:黃米亞
昨天的一景,見證Canon老黑、愛死小白2與3,Nikon黑三與黑五們,共聚一堂!





MD:林以涵
這顆老鏡,應該還有人用吧!分享一下,畢竟在下主題以人像為主,非人像最近只拍過黃色小鴨。XD





MD:欣琳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