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前級在數位訊源音響系統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釐清,此討論僅針對目前大部分玩家常用的DAC數位音源,且該DAC內含音量控制和簡單的輸入訊源選擇

前級的主要功能包含音源選擇、音量調整和電壓放大

大部分的DAC都有簡單的音源選擇,已符合大部分用家需求

假設DAC輸出訊號2V而後級輸入靈敏度0.7V(輸出最大功率時所需的輸入電壓),此情況下理應DAC直入後級,而音量由DAC控制即可,不是嗎? 這種情況下如果硬加入前級(一般放大約10倍),換算輸出最大功率時音量調整= 0.7V/10倍/2V= 3.5%,但不可能用最大輸出功率聆聽,所以常用的音量位置可能在1%~3%,假設以2%計算,等於音量調(電位器)把好端端的輸入訊號先衰減「50」倍再放大10倍,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如大家所知,電位器對音質的破壞很大(無論用可變電阻還是級進式電組),雜訊比會變差(尤其衰減倍數多時),左右聲道音量也有誤差(尤其用可變電阻且衰減倍數高時),但偏偏實用上音量電位器大多調整在很大的衰減倍數聆聽(如衰減50倍或只輸出2%),另電位器本身或路徑上的雜散電容和電感等也會導致頻率響應變差。前級的10倍放大器做得再好多少還是會產生失真和增加雜訊,所以結論是,在數位音源電壓夠高且有音量控制的情況下,硬加入前級就是多個香爐多個鬼。

(註: 一般音量調整用的可變電阻是A型而不是線性的B型,所以其音量旋鈕調整位置在10點方向時,A型可變電阻(電位器)的輸出其實不到5%(或衰減數十倍),視覺上10點鐘方向輸出應有1/3只是錯覺)

有些人的觀念或經驗是,前級的好壞對「音質」的影響很大很重要,所以值得投資更多預算在前級 .… 這樣講表面上看起來是沒錯,因如上述,前級的音量調整和訊號放大很容易產生失真和雜訊,而此失真和雜訊對「音質」的破壞極大,且無法經由後級或喇叭來還原其失真或消除其雜訊。注意,此說法的前提是如果「必須有前級」則前級一定要夠好,但如果情況是根本不需要前級呢? 最好的前級就是沒有前級,移除前級可避免前級對音質的可能破壞和簡化系統且可省錢,何樂而不為?

既然加前級是多個香爐多個鬼,為何實務上有些人的經驗是「有前級比直入後級好聽」,注意,「有前級比植入後級好聽」這句話等於承認該前級改變了「音色」,說穿了就是承認該前級有失真、改變了訊號波型或頻率想應,此失真和頻率想應變化可能是音量衰減和訊號放大過程自然產生,也可能是設計時刻意調教頻率響應或製造某些失真以產生「個性(失真美)」,而此前級的個性(失真美)剛好與其前後端設備互補,或剛好迎合該用家的個人喜好,所以才會覺得有加前級比較好聽,說穿了就是用該前級「調整音色」,所以拿掉該前級直通後級的結果就是少了該調整音色所以用家覺得變難聽。注意,這樣調音是故定的,萬一前後端設備有變動或換了聽者,此前級可能又不適合了,所以若只為了調整音色而花數萬元硬加入一台有個性的前級,這方法不合理且CP質太低,應移除前級簡化系統,改由DAC、後級、線材或先天就最有個性的喇叭來調整音色才對。尤其現在有些DAC和綜擴有多段數位濾波器可選擇,拜數位科技之賜,增加多段濾波器甚至自定濾波器功能都只會增加軟體研發成本而無生產成本,這部分的功能與技術會越來越成熟,有朝一日應可在不增加硬體成本和訊號路徑的前提下,讓用家輕易的用遙控器或手機App選擇甚至自定音色,這樣調整音色會比搭配有個性的器材方便且經濟許多,這應是DAC或內含DAC的綜擴之發展趨勢!

DAC和擴大機主要應先扮演好高傳真(低失真、低雜訊)的角色,盡量把音樂媒體(如CD、高音質音樂檔)忠實的轉換、放大和傳輸,因為訊號波型一但失真或產生雜訊,對「音質」造成的破壞是無法挽回或彌補的,個性太強的設備不百搭且不一定符合每個用家的喜好。要改變或調整「音色」最直接且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選配喇叭,因喇叭最是最有個性的音響器材,喇叭一但選定,就很難用DAC或擴大機去「大幅改變系統的音色」。其次就是利用DAC或綜擴內建的多段數位濾波器或EQ微調或模擬所需「音色」,例如常聽到的管機味、英國音等,只要分析出其波型特性或頻譜特性(如偶次諧波),理論上都可以用DSP數位濾波技術模擬出類似的音色~
啊,難得的文章~很少人談,還是應該說01跟本沒人談。
很難回答的問題. 推論推得很好,但就是跟一般人的聆聽結論不符,就是這麼玄。
但你整串路徑只談了一半,更精彩的後半段待補充。
後級故事應該更玄的。希望你續繼推演看看。
如果後級輸入靈敏度 150mv, 功率是 200W/8歐,喇叭87db, 在一般公寓如果最大音壓必須小於90db,那你算算前級輸出要多少, 那前級輸入要多少?
理論上是 50w/8 功率的後級比較好,還是200w/8歐 功率?

雜訊,對每個人不見得聽感都是負面的。
偶數諧波,一般認定對聽感也許是正面大於負面。例如真空管。
但奇數諧波呢? 是吵雜刮耳,還是聲音變豐富,高音變立体? who knows?

光纖接DAC,聽說聲音很平淡無味。
用usb接DAC,聽說聲音變立体。
就是這麼玄,變立体是怎麼來的? 諧波失真? 高傳真? 輿論左右聽感? who knows?
宅男工程師
"光纖/USB接DAC" 時鐘同步的問題, 接外部時鐘能改善.
不知這篇是否原創。。。。但是這篇好像說得有些自相矛盾,例如說管聲可用DSP去做,但反而喇叭"個性"難用DAC或擴大機去「大幅改變系統的音色」??

首先前級後級是相對的,最嚴格來說只要不是功率放大就是前級,但實際所謂後級,大部份均有如保護線路,阻值調整,opamp 等所謂前級物品,而且很常見是前級是配合輸出即喇叭去做調整。

其實只要有適當設計和品質的電位計或電阻,以現代科技計,是不會有聽感上的分別,大部份音頻經過的IC均有大量電阻。

而當中DAC內部最後都是經過一系列電阻(類似吸進式的)做最終輸出的。

基本上DAC輸出後不要過電位計,只是好的電位計成本不便宜而己,最好使用數位音量調節。

如果是固定電位計,只要用高品質貼片電阻問題不大。

多個香爐多隻鬼是對的,但是鬼有好和壞的,音響發燒友太過片面,認為更多部件就肯定壞,這不是絕對,科學上很多部件是用作防止前面引入問題,電源引入問題,只要訊號良好,延遲不大便沒問題。。。。

最大問題可能是太低電壓,在模擬電線上的衰減和引入雜訊太高問題,就是音頻線電壓不要太低,不過如果雜訊不多線路不太長,也是影響不大。

我不知道為何說前級要放大十倍,前級應該是一出一,有那種前級吃 0.7/10 = 0.07V的,這是太低了,主要是線路雜訊,但如果只是 2V > 0.7V 這樣,電位計的劣化應可忽略。

另外濾波器不是沒有硬件成本,例如專業數位DSP,單論IC成本也是很貴的,一般的便宜東西,如一般藍牙音頻內置的DSP調整,精度是有問題,會劣化音質。
另外不是所有模擬音效都有數位版的,有些模擬音色,是很難在數位上重現的,要知現在模擬一個真樂器也是相當困難的,連真樂器為了音質也要增加十倍成本(現在工業不能重現一支幾百年前的小提琴絕頂音質)有些模擬音效要用AI擬真,加上要即時性,連創造音樂群,也會用模擬效果器,不是數位效果器做不出,而是比模擬版的貴得多,要知數位不一定比模擬便宜,比方要加入管機味,音樂創作群很多時就單純用真空管過效果就好了,真空管味要做到極致,在數位上是很難呢,試想想如果用電腦來做一個"鄧麗君"音色,而且就算是數位,不同人操作己經有不同音色,因為數位上也是有成千上萬的參數要去調的。

至於喇叭,其實是現代音頻重現最易失真的東西,最不確定的東西,相反前面的所謂破壞,根本在現代電子世界是小事一樁,像家用放大設備隨便失真度 0.1%以下,要用嗽叭去玩音色﹐基本上太難了。
數位DAC有音量控制的非常方便,但我手邊這一顆DAC的音量控制級距太少,而且是線性的B型,一個不小心就把音量開到很大,所以覺得不好用,而且很怕把後端設備給燒壞了
其實這跟DAC的設計有關,有的DAC原本就內建前級功能、或可變電阻,
可是有的DAC雖可調音量,但卻是以IC在bit上動手腳,造成在較小聲時細節盡失!
與其用後者的調音量、我還情願用品質佳的可變電阻自製電位器調音量。
數位DAC有音量控制是否可取代前級......... 我覺得很難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討論串, 是討論 Esoteric player 的, 因為Esoteric 的機器大多有音量控制,
有人在說那是否可以直入後級, 省略前級. 就有Esoteric 用家說 想太多 還是得幫它配台前級.

我自己的心得: 我有一台以大電流輸出的DAC(有音量控制,) 前級因為喇叭換成號角喇叭後, 到
夏天一開冷氣, 就會跑出一個高頻噪音. 只好把前級賣掉. 被迫以DAC兼前級聽了一年多後, 我
還是想買台前級.

前面討論說 直接用DAC不經前級可以減少雜訊OOXX... , 或是前級用的可變電阻品質比DAC
好等等. 這都是理論上的認知.

我不用前級後發現最大的問題是: DAC直接出來的聲音密度不夠, 這種聽感不是把音量調大就
可以Cover. 當然可以反過來說是錄音品質不夠. 我發覺只有麥克風近距離的錄音, 對我而言聲
音密度才勉強夠, 但這樣限制實在太大, 只好承認DAC聲音密度不夠, 我需要一台前級來做增益
放大.

目前我是先用一招怪招先頂著, 準備買前級中.
Mr.SHADOW wrote:
其實這跟DAC的設計(恕刪)


我不用前級後發現最大的問題是: DAC直接出來的聲音密度不夠, 這種聽感不是把音量調大就
可以Cover.
-->+1 跟我的問題一樣.DAC直接出來的聲音密度不夠,但是微細節多一點.

目前我是先用一招怪招
-->請問大大是甚麼怪招?
顛倒過來思考

目前的DAC都有很多元的輸入端子,甚至遙控器也是標準配備

使用DAC的LINE OUT來接駁綜合擴大機或是可調音量的後級,用綜合擴大機或是可調音量後級的音量旋鈕來調整音量應該會好些
目前我是先用一招怪招
-->請問大大是甚麼怪招?

說是怪招 是因為不一定有共通性,也有明顯缺點.
方法是: DAC不關機. 1WEEK 後 我機器高音會飆. 2WEEKS 後3頻趨於均衡. 3WEEKS後 DAC 中頻與中低頻較豐滿一點(我DAC原本特性)

缺點很明顯, 對DAC電源任何更動, 都要等上至少2WEEKS 聲音才比較正常, 不小心碰掉鬆掉, 也是一樣結果, 調整個線材, 也要等個2WEEKS. 加上長時間開機, 一直怕壽命會不會減短, 會不會電容爆漿. 還是買台前級比較簡單.

關於DAC需要等上3WEEKS, 我猜是DAC電容數值不足(設計抓下限,大家都COST DOWN), 要充飽後 密度才夠. 我只知道1家DAC有用充足的電容. 但是那家DAC沒有音控, 它還是需要前級.
一個音響的環節是 (1) 訊源(微小電流訊號) --> (2) 前級(對於訊源信號的增益,增益可大可小,也就是音量的控制) --> (3) 後級 (接收增益訊號之後的功率輸出) --> (4) 喇叭 (把電功率轉換成聲音)

所以前級是絕對需要的. 樓主的意思,是現在有許多DAC可以控制音量,等於是已經內建前級了, 那還要另外前級嗎? 很多人直覺多一台機就多一個鬼, 但實際上不是那麼簡單.

如果看看市面上大部分可調音量的DAC,大多就是音量調整範圍很有限,最大增益電壓頂多2~3V左右,構造電路很簡單的內建前級. 跟真正獨立的前級比起來,後者有獨立電源,增益範圍很廣, 增益電壓小到零點多V,大到12~16V,並且這個範圍內都維持極低失真度的高傳真訊號能餵給後級使用. 請問各位會滿意DAC裡頭內建簡陋的前級有限增益表現嗎?

其實現在各品牌的產品有DAC內建前級擴大機的, 也有前級擴大機內建DAC的, 產品界線已經有點模糊了. 但我若是選購,一定要選購有全功能的前級(多端輸入,也有全範圍音量控制的), 而不會去選一個專門DAC,裏頭內建一個有限音量控制簡陋前級的那種機器. 即使選了,仍然還是會為它外加一個全功能的前級擴大機, 接上無增益的訊源輸出.


或者是,DAC訊源機接上綜合擴大機(前級+後級),這種傳統的組合當然我也能接受.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