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hon 老貂再生--5/25 前驅碟煞版樣品完成 7/24後驅碟煞樣品完成

電機馬達使用的無刷馬達控制器

以電輔車而言,電機馬達當然是重點,但是無刷馬達控制器更是重點中的靈魂,只要這個控制器稍微有個問題,就會讓您頭痛欲裂,整台車沒有電控,比不上單純的腳踏車,又大又笨重,習慣了騎電輔單車後,實在很受不了電控出問題的日子。記得有次出門騎車,車子騎到東豐自行車道入口後,突然電力歸零,沒有電動輔助後,立即想到回家,但是從東豐自行車道騎回到台中松竹路,雖然是下坡路程,16.7公里的路程也騎得我雙腿痠痛。

電輔車的電機馬達,從早期的有刷馬達,後來進化到無刷電機馬達,目前更進化成有齒輪無刷馬達,同樣的所使用的控制也是從有刷馬達控制器,方波無刷馬達控制器,正弦波無刷馬達控制器,矢量正弦波三模無刷馬達控制器一路進化著。

以下的無刷馬達控制器說明是從對岸的電子論壇上複製過來的,參考一下:

一、簡介

無刷直流電機是在有刷直流電動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無極調速、調速規模廣、超載能力強、線性度好、壽命長、體積小、重量輕、出力大等長處,處理了有刷電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廣泛使用於工業設備、儀器儀錶、家用電器、機器人、醫療設備等各個領域。因為無刷電機沒有電刷進行主動換向,因而需求運用電子換向器進行換向。無刷直流電機驅動器完成的便是這個電子換向器的功用。

二、主流的無刷電機控制方法

目前主要有三種:FOC(又稱為向量控制、磁場定向控制)、方波控制(也稱為梯形波控制、120°控制、六步換向控制)和電壓正弦波控制。那麼這3種控制方法都各有什麼優缺陷呢?

1. 方波控制
方波控制運用霍爾感測器或者無感估算演算法取得電機轉子的位置,然後依據轉子的位置在360°的電氣週期內,進行6次換向(每60°換向一次)。每個換向方位電機輸出特定方向的力,因而可以說方波控制的位置精度是電氣60°。因為在這種方法控制下,電機的相電流波形接近方波,所以稱為方波控制。
方波控制方法的長處是控制演算法簡單、硬體成本較低,運用功能普通的控制器便能取得較高的電機轉速;缺陷是轉矩脈動大、存在必定的電流雜訊、功率達不到最大值。方波操控適用於對電機滾動功能要求不高的場合。 如下圖一所示為方波控制的電流波形:



2. 一般正弦波控制

一般正弦波控制方法運用的是SVPWM波,輸出的是3相正弦波電壓,理論上相應的電流也是正弦波電流,但是因為沒有對電流進行控制,所以電流波形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正弦波。這種方法沒有方波控制換向的概念,或許以為一個電氣週期內進行了無限多次的換向。顯然,一般正弦波控制比較方波控制,其轉矩脈動較小,電流諧波少,控制起來感覺比較“細膩”,可是對控制器的功能要求稍高於方波控制,而且電機功率不能發揮到最大值。 如下圖二所示為一般正弦控制時對應的電流波形及調製波波形(馬鞍波)。



3. FOC控制

正弦波控制完成了電壓向量的控制,可是無法控制電流的方向。FOC控制方法可以認為是正弦波控制的升級版別,完成了電流向量的控制,也即完成了電機定子磁場的向量控制。

因為控制了電機定子磁場的方向,所以可以使電機定子磁場與轉子磁場時間保持在90°,完成必定電流下的最大轉矩輸出。FOC控制方法的長處是:轉矩脈動小、功率高、雜訊小、動態響應快;缺陷是:硬體成本較高、對控制器功能有較高要求,電機參數需匹配。 下圖三所示為FOC控制時電機的相電流波形。



三、更適合未來的FOC控制

FOC是現在無刷直流電機(BLDC)和永磁同步電機(PMSM)高效控制的最佳選擇。FOC精確地控制磁場方向,使得電機轉矩平穩、雜訊小、功率高,而且具有高速的動態回應。因為FOC的優勢顯著,現在已在許多使用上逐步代替傳統的控制方法,在運動控制職業中備受矚目,例如伺服控制領域。
FOC依照電機有無感測器來區分可以分為有感測器FOC和無感測器FOC。

關於有感測器FOC,因為電機的感測器(一般為霍爾感測器或編碼器等)能反應電機轉子的位置資訊,因而在控制中可以不運用位置估算演算法,控制起來相對無感測器FOC簡單,可是對帶感測器的電機使用來說,往往對控制功能要求較高。

關於無感測器FOC,因為電機不帶任何感測器,因而不能通過簡單讀取感測器的測量值來得到電機轉子的位置資訊,所以在控制中需求通過收集電機相電流,運用位置估算演算法來獲取轉子位置。雖然無感FOC的控制難度較大,可是它可以防止感測器損壞的危險,而且省去了感測器的本錢,一起簡化了電機與驅動板之間的佈線。

以上的說明,文字是繁體中文,但坦白說有些地方有看沒有很清楚,這種控制器使用的是 功率FET 做電機三相輸出功率控制,應該只是控制軟體的不同,但寫得好像要增加很多硬體零件似的,當然是多要錢。我記得早期的汽車電腦噴射控制電腦是 8 位元的,市區開車 10公里/升,但現在汽車電腦噴射控制電腦是 32,64 位元的,市區開車也是 10公里/升,市區大部分時間開車都是差不多,有差別的只是高速公路行駛,這樣有差嗎? 

目前使用上覺得除了有齒輪的電機馬達使用早期的方波控制器會卡頓,但換上正弦波控制器後,就不會卡頓,這樣差別最大。所謂的 矢量FOC正弦波控制器 還沒有買過來測試過,說不出好壞。目前網路賣場上的規格很亂,說明也很亂,價錢更亂,只憑一張圖片就在賣產品的賣家很多,一問下去什麼資料也沒有,電氣規格也沒有,產品特性不清楚,這樣也在賣貨品?或許等日後狀況比較明確再買來測試一下。

現在網路賣場上,所謂 三模正弦波控制器,就是 1.正弦波 2.方波 3.無霍爾元件(損壞)都可正常工作的無刷電機控制器,但是這裡有個重點,當正弦波控制器您的電機馬達內部的霍爾相位感測元件 正常時,控制器輸出正弦波電流電機馬達靜音,但當您的霍爾零件壞了,控制器輸出方波電流,同時電機馬達不靜音。

個人的使用經驗,廠牌 科頤諾 三模控正弦波控制器使用在2個新品電機馬達時,連接上霍爾感測器的 5 pin 連接頭,輸出都很正常。但我還有一個舊的前驅電機馬達,當連接上霍爾5pin連接頭時,整個當掉,電機馬達不轉了,但是單獨將這個霍爾5pin連接頭拆掉後,在無霍爾狀態下電機馬達的控制變得正常,除了電輔車騎乘時,油門把手轉動時電機馬達會有聲音(不是齒輪聲音)外,也不會卡頓,表現的都很正常,所以我也懶得去修理這個前驅電機馬達的霍爾感測元件。



網路賣場上查詢到的圖片,但賣場上名稱還是正弦波控制器,究竟在賣什麼? 大概賣家不知道,買家我當然就更不清楚。
無刷馬達控制器維修 ( 4 月份時的維修紀錄)

雖然是從沒從事過這種自行車用的電機馬達維修的經驗,但憑藉著多年來維修過家中電器產品的經驗,心裡想著或許只是和有焊接好線材,或是 電容爆掉 或是 零件沒有焊牢固,還是不死心地將這個故障的無刷馬達控制器拆開來嘗試維修看看。



維修的主角就是 2月份購買,使用不到5次就再也不動作的正弦波無刷控制器 明俊電子 ,外殼上寫著 正弦波三模無刷控制器,出廠日期: 2020-03 , 3 年前的貨品,感覺對岸好像在傾銷他們過期,落伍的電子產品。



拆開來後長這樣子,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增加零件,只有價錢變貴了



上面是2023年購買的 銘俊電子科技 正弦波三模無刷控制器,下面是2017購買的 中軒 方波無刷控制器,兩個產品都是對岸的貨品。 中軒 的方波控制器到目前還是能正常工作,只是安裝在早期無齒輪的後驅電機馬達上,因為我要將後驅馬達修改成前驅電機馬達,所以一併更換下來。



電路板的背面長這樣,上面是 明俊,下面是 中軒,都是同為 6管 36/48v 350w 輸出,現在只能先開始去分辨兩者的差異處,再來分析比較。

如果以外觀來看,這兩塊板子都設計都差不多,只不過 明俊三模正玄波用了44pin LSI, 中軒方坡使用32pin LSI,
但在做電壓測試時,控制器好的方坡控制器在輸出FET的G gate有跳動的信號,D gate 也有跳動的信號。
控制器壞的正玄波控制器在 FET的 G,D gate 都沒有信號電壓,0.63mv,0.1mv,測量不出跳動的信號來。
如果不是前端沒有送信號來,就是FET已經短路接地了。

剛才測量FET的3個電極對地阻抗皆有5k歐姆以上,3個電極間也沒有短路或開路,因為沒拆下來測量,但沒有短路是確定的。 現在只能暫時評斷是前端的44pin LSI晶片有問題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可能板子上面的表面黏著電子元件,表面的焊接鬆脫或空焊,造成電器訊號斷路或訊號中斷,這種情況,我想可能原因就是因大量製造的SMT技術太爛了,有些零件的焊接沒有焊接牢固,在安裝後使用中的震動,讓零件表面的黏結脫落,形成浮焊。

上次我的行車紀錄器在第一次維修時就發現後鏡頭的電源接地電感浮焊,一端黏住,另一端就貼在焊墊上面,原廠測試時好的,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浮焊,因為烙鐵沒辦法再焊接,所以我在零件表面焊接一條線去接地,這樣又可以再度使用。

這次,我想也是這樣,因為故障的情況不像過度使用零件燒掉的情況。拿10倍放大鏡🔍來查看看每一個零件的表面黏著情況。

用放大鏡(放大鏡)看了約 2 個小時後,沒發現特別的浮焊,虛焊裝況,這個條件不成立。算了,再買2組好了。



我用洗碗機的抽水馬達來代替自行車輪轂馬達,那個正玄波控制器還是不會轉,會轉的方坡控制器,那裡面就一個大型LSI晶片在控制6個FET ,如果沒辦法只能再買一個。(那個洗碗機抽水馬達因為與加熱電絲做在一起,沒辦法加熱,電熱絲斷了,只好更換下來。但這個抽水馬達的規格是 35v 的三相馬達,而且外型比較小,比較輕,就拿來取代自行車輪鼓馬達做測試。)



另一個角度的拍攝圖片,馬達正在轉動中。

或許,這次的維修沒有順利的達成修好目標,但是也知道這種控制器就是一種時代的產品,不管用了幾年後,雖然他還是好的,但換了馬達還是要更換掉。有時候面對這種沒有做過的東西,外表無法修復的,也只能放棄。
雜項修改:

老車有老車在當年時空下的原始設計與使用時間久遠的機械磨損問題,最重要的是使用者我又不是那時候的人,就沒必要再去糾結原始風味,所以趁這次修改之際,全部推倒重鍊的,修練出具有個人風格的味道來。

1.前把手會自動移位,造成龍頭感覺位置不是在正中間



有時候在騎車前會特別去校正龍頭位置在中間,但騎一段時間後,發現怎麼又稍微偏了一點,又下車來放開籠頭束環,校正後再壓緊,但上車後一段時間又是這樣,怎麼會這樣?

後來我發現原來前叉與龍頭豎管在鎖緊固定時,在凹型四方孔內還是會有一點點的隙縫,造成在騎車過程中會偏移一些。

所以,我去找了一塊 0.4mm的薄鐵片,將它敲成 L 型後,在裁剪下來,然後用小鐵鎚將這塊 L 型小鐵片敲進這個凹型四方孔的空隙中,再填進螺絲固定劑,讓這個豎管圓盤不會又有任何移動的可能。(當然以後也會很難拆下來)

圖片中的小鐵片就卡在小小的隙縫中。



整個豎管鎖緊後的圖樣,還是可見 L型小鐵片

2.斜背車的 喀拉聲音 消音



每當那隻斜背不銹鋼三角臂押入固定環後,騎車時因路面的跳動就會不停的產生 喀拉聲音,覺得很吵,但要怎麼消除?

本來是想用熱收縮膜來做隔絕消音,後來想說 : 為什麼不去剪一個舊內胎橡膠墊在圓形支柱上面就好? 拿出剪刀馬上剪一個圓形墊片套上去試一試,哈哈,真的沒聲音了。

在圖上可見圓形的滾珠銅柱上有一個圓形的橡膠墊片,隔絕金屬碰撞的雜音。

3.停車立柱 更換



原廠的停車立柱又小又短, 每次停個車,車身傾斜很大,快要倒掉。都要去找個風水寶地 或是 拿個約 2 公分高的木塊或石頭來墊著,防止車子倒掉碰撞。

我去找個比較現代的停車立柱來替代,但是面對一個問題,那個後車架上面的2 個圓形孔,用來鎖住 機械碟煞 的轉接鐵片。停車立柱 的 固定結構 會與 轉接鐵片 相干涉,怎麼辦? 當然是拿出 鋼鋸 將 停車立柱 上面的金屬部位有干涉的地方通通鋸掉後再磨除。鋼鋸 真的是好工具。



這張圖局部放大來看,停車立柱桿 的上部修剪的並不多,但鐵片很厚約 3mm,用鋼鋸要鋸很久。

4.前,後擋泥板固定



本來我是傾向不裝擋泥板的,這樣看起來比較帥一些。但 雨不停國 ,最近一直在下雨,還是裝上去好了。可是我的前叉裝上電機馬達,沒地方鎖擋泥板固定鐵絲,怎麼辦? 那就將固定鐵絲拆了。

將前擋泥板拆掉鐵絲後鎖在前叉上面,再鑽 2 個小洞,用細鐵絲綁在那個長螺絲上面,這樣子就固定好了。



後擋泥板的固定鐵絲情況也是一樣,會跟機械硬碟的轉接版相干涉,拆除後怎麼固定? 直接在原 固定後剎車 c 煞的螺絲孔上,鎖上一根長螺絲固定後,再將原先擋泥板的固定處 再鑽一個洞,鎖在長螺絲上面。後擋泥板的後端鑽上 4 個小洞,用細鐵絲綁在後貨架上面,完工。

雖然外觀上,感覺不是很美觀,但下雨時實用就好。

5. 後驅電機馬達修改成前驅電機馬達的原因--- 降低電機馬達的驅動電流



以前使用的後驅電機馬達雖然很好用,也很實用。不管是上坡 或是 使用習慣,都覺得很適應,那為什麼要修改成前驅電機馬達?

看了上圖後有什麼感覺? 同樣是 350w 的電機馬達,但是這種無齒輪的後驅馬達,動力足夠,加速反應很好,但同樣的消耗電流也很大,在使用約2 年後,拆開時保養時發現從控制盒上出線的 黃,綠,藍 三根馬達線的外觀橡膠部位有些變形,變色,連接保護橡膠套管變色斷掉,裡面的套管要拆除時很難拆除被我使用暴力破壞變形後才拆下後驅馬達。雖然我的馬達3根主線外面都有使用防火的厚編織套管再包一層,因為我擔心光是只有一層橡膠套管保護難保不會型變脆化造成線路短路,為了安全問題,還是要小心一些。



換上前驅電機馬達,因為電機花鼓內的馬達除了較小顆,使用電流低很多。但因為使用了減速齒輪,所以同樣能達到350w 相同的扭力,所以平路騎乘時的差異性不大。但是在較陡的上坡路段,那種無力的感覺就會很明顯,但總是要選擇一種較安全的方式來騎車。

從圖上可以看出,前驅電機的電機馬達 3 根馬達主線上面的綠色橡膠套管,目前都沒有變色的任何跡象。

另外從騎程約 35 公里後的 前驅馬達 與 後驅馬達 在同樣里程數,同樣路段 的騎乘下,電壓的比較值相差約 1.5v ~ 2v 上下,前驅馬達還是會比較省電一些。同樣的也喪失了 一些加速與上披的快感。

林林總總,目前改了約 5 樣,修改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騎車總要自己騎得舒服與安全。只要這台車還再騎,或許以後還會針對當時的需要或是自己的需求再繼續修改,就是幾根鐵片與鐵棍的組合,應該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真是厲害
看得我手很癢欸
p205jack
心動不如行動,青春不要留白,人生在世,總要狂狷幾次,做一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讓人生平添幾方色彩。 人類因為有夢想而偉大,築夢踏實而已,大哥您會認為很難嗎? 小菜一疊罷了。
試車報告 2

這部車在上次 5 月底的試車中,已經確定 !.電控系統 正常 2.機械碟煞 系統 正常 3.車架修改部位 正常 沒有龜裂,散架,與 掉落組件 4.變速系統 正常

會有這第 2 次試車,最主要還是在測試前電機輪框的不鏽鋼幅條編制後強度與耐受性如何? 結果都正常,可以接受程度。畢竟在幅調編製過程中的縱向 高度 15 公分含電機重量一起摔落測試,如果幅條與銅頭的鎖緊部位有問題,納在組裝過程中就會出現問題,畢竟含電機重量掉落的重力加速度,如果沒有鎖緊固定好,不是 幅條 直徑 2mm 14G 的不鏽鋼條可以承受的。

那這次測試最主要的目地除了測試修改自行車的機械穩固之外,還從綠空廊道轉道去豐原廟東小吃一下,慰勞一下自己,哈哈。




測試區域包含 14期 重劃區的空曠地



14期重劃區中的建築廣告大型看牌



北屯區的 823 紀念碑公園



樹叢中的 F104 戰鬥機



F104 身影



黑色大理石底的 823 勝利紀念碑



紀念碑廣場



草場中的 F5E 戰鬥機



F5E 身影

與飛機合影的另一個含意是,希望可以如飛機一般,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任意騎車,不受物理環境限制,但現實很殘酷,台灣行人地獄 的交通惡名,還是去自行車道騎車就好。



綠空廊道上的視角,這邊是正在興建中的豐原 圓環東路 的陸橋



橫跨豐原 圓環東路 的橋面鐵橋 已經安放上去了,圖上的 下面是圓環東路,上面是縱貫線火車陸橋,希望 8 月分能如期完工。



豐原火車站前的廣場 從綠空廊道 經豐原火車站 到 東勢 東豐自行車道 或是 后里 后豐自行車道 的必經之路,經常路過時 休息與補給



后里馬場 前的 路牌公告看板前留影 后里算是經常騎車來的地點



回程中在經過豐原火車站後不久,從綠空廊道 行車道轉入 豐原復興路 ,前往 豐原慈濟宮 旁的廟東找補給去
因為此時近中午去廟東的人不多,自行車就這樣大喇喇地牽車進去這條並不寬的廟東小路



中午時分人潮並不多,但排隊等現做美食的人還是有



點了現做的可麗餅



與 廟東蚵仔煎



很久沒吃蚵仔煎了,修改這部車,前後忙了近 2 個月,趁著完工之際,吃很久沒吃的美食,慰勞一下自己。

自行車算是一種機械的組裝品,大部分都是鋼質,除了生鏽,撞擊,幾乎不會自然分解而爛掉,是一種非常耐用的交通工具。但是加上了前驅電機馬達,還有無刷控制器+鋰電池後,就要經常檢查與保養,畢竟鋰電池組不是一個可以隨便放置與使用的電子元件,有它的使用環境與條件。不管是騎乘中或是放置,充電過程,鋰電池組都要非常小心的使用,尤其是充電過程中,建議還是要有人看著充電。
TONY1978
我滑板車都裝定時器
p205jack
2017年剛買新的一組鋰電池36v13.5ah,還向賣家買了一個nt$$400元的有風扇充電器,結果使用不到10次,充電過程中,充電器內電容爆炸,整個房間都是煙霧,嚇死寶寶了。
鋰電池篇

提到電輔車,就不能提到鋰電池組合,畢竟整台車的成本分析,電池也占了約 1/2,而且最重要的一點,鋰電池不是一個好相處的夥伴,既貴又不好相處,動不動就鬧脾氣,而且您還不知道為什麼?

2017 年以前,我騎電輔車都是使用鉛酸電瓶,就是那種 YUASA REC 10-12 12V10AH 的封蓋免加水電瓶,但那個太重了,一個就要 3公斤,3個就要 9 公斤。所以在 2017 年後就改用三元鋰電池 36v13.5AH ,一個總重量才約 3 公斤。理論上應該很方便才對,但實際上更麻煩且難纏。

鉛酸電池 VS 鋰電池組

鉛酸電池 一個就 12V, 3 個串接起來就 36V,而且 鉛酸電池 的放電量大於 10C 以上,幾乎可以任意加速到沒電,最重要的是沒有爆炸的風險。

鋰電池組 一個充滿電壓 4.2V 3.7AH,必須先並聯 5個 才能到 13.5AH,然後再串聯 10 組這樣的並聯模組 才能到達 42V ,36V13.5AH 的電池組合共需要 50 個 18650 電池去串並聯組合起來才能使用,這其中只要有一個電池因 製程不良 或是 其他不明原因 造成性能衰退或是故障,對不起,整組電池就不能使用了。

在 2017 年我買了 一組來使用, 很好用。2018 年又再買一組來使用,還是不錯。但是到 2019 年,居然 2018年買的那一顆新的電池組居然開始充電不到 40V,在使用約 5 次後,就連36V都不能充電了。要找誰去理論? 電池單體是大陸貨品,賣家說維修費用將近 1000元。三元鋰電池組合上網去查資料,化學特性非常不穩定,容易爆炸。但是單價較鋰鐵電池價錢便宜,能量密度高。怎麼辦? 丟掉可惜? 不丟危險。 先放到沒電再說吧。

然後,就這樣擺了約 2 年後,想說沒電了可以處理了,電壓下降到約 31V。我突然有個想法,為什麼不修修看,將壞的電池挑出,將剩下的電池再重新組裝成新的電池組 36V 10.8AH,有了這個想法後開市上網去查詢所需費用要多少? 鎳片便宜,鋰電池銲接機也不貴,但我又不是生產工廠,只要能銲接就好,汽車電瓶 12V35AH 就可銲接。



要銲接鋰電池當然少不了鋰電池焊接機,網路上看了有人使用汽車電瓶來做焊接,這應該不難,我就買了零件使用桂格麥片的厚紙板做基底,也做了一個紙板焊接機來銲接鋰電池。

剛開始做好後,測試焊接,焊不住很容易脫落,後來將焊接時間拉長,可以焊住了,但焊點過大,燒得有些過熱。



先將原有的電池組合拆開,鎳片剪開拆除後,將殘餘的銳角鎳片磨掉,先個別充好電後在放電後,做一次殘存電量測量,挑出最低的 10 顆排除。剩下 40 顆組裝起一組電池組。

第一次焊接好的電池組合 36v10.8AH 使用 40 顆 18650 電池,焊點雖然難看,但焊接牢固,供電穩定。但電池組合電壓從新品的 42v降到 40.6v,電輔車騎車里程數也可到約 40 公里



整組電池組是否可以再提升電容量 ? 鋰電池的內阻為何? 為了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個月,要不要去買鋰電池內阻測量表,後來決定買了,如果我還是繼續騎電輔車,就一定會再碰到鋰電池壞掉的問題,所以花了約1000元去購買低單價的 鋰電池內阻表 YR-1030,它是 四 線式電橋量測,可以測量到 10 的 -5次方歐姆。網路上故障的鋰電池內組 大於 50 m歐姆,這樣就可以找出來。



就是這樣測量鋰電池的,一根測量棒上各有 2 支探針,從鋰電池兩端測量,就能知道 鋰電池的電壓與內阻 了。



於是將剩下的 10 顆鋰電池再測量一下鋰電池內組,找到一顆 455m歐姆的電池,大於50 m.歐姆。將找好的 8 顆,準備再次更換電池組上 較差的 8顆電池。

先測量10組串聯電組的並聯內阻值,再挑出最差的內阻最高2組 8 顆電池,拆掉準備更換。



最右邊的8顆電池更換過的模樣,焊接點的時間常數有更動過,焊點較小,但牢靠性合格。

因為是串並聯組和,這一面有 12 個焊點



電池的另一面焊點情況,這一面只有 8 個焊點

電池組合的電壓測量升格為40.8V,騎車里程數沒什麼改變



有鋰電池組,當然需要電池盒,這個是我用舊款的桌上型電腦機殼的兩側蓋板,拆下來做的。0.4mm厚的鐵板,要成型時也是需要敲敲打打一番。



鋰電池放入的樣子



鋰電池盒的板邊金屬接縫處,上網去買焊接金屬的專用焊錫,使用100w烙鐵加熱融接,將邊緣接縫處焊接起來。牢固,可靠嗎? 這種方式焊接的電池盒,使用約 一 年多了,沒有騎車過程中電池掉出來,也沒有焊接脫落,應該算是另類固定的方法。

金屬熱熔接,電龜焊接,CO2焊接,氬焊,不管是氫氧焰或是電弧銲接,面對 0.4mm這種薄金屬也都需要做特別處理,否則一下子就燒出一個破洞出來,或許烙鐵焊接也是個好方法。

鋰電池的使用充滿了任何可能變數,手機電池爆炸,筆電電池爆炸,電動車電池爆炸,電動機車電池爆炸,電動輔助電池爆炸,任何有鋰電池的地方都有爆炸的事故傳出,所以如何安全的使用鋰電池,也是一個另類的安全知識。但還是希望未來有取代鋰電池的安全電池能夠上市,可以免除這種安全顧慮。
casper29
真是有心! DIY到這程度,只有佩服二字! 而我只會找套件自組...
p205jack
能找套件自組就很不錯了,總比被廠商牽著鼻子走,花錢又沒有想要的效果,最後只能妥協的接受。曾幾何時,便宜又好用的腳踏車已經被廠商炒作成天價好幾萬元的奢侈品,最討厭的是又沒有自己想要的效果,只好自己做。
未來的展望

摺疊篇

稱為 折疊車 ,重點就在折疊,但是只能折疊,算是好的折疊車嗎? No,自行車如果摺疊起來後,兩輪之間的折疊角度過大,不但不能縮小體積,反而更累墜,更占地方,而且要搬上車輛,更是痛苦,因為體積變更大,更難順手搬上車,這樣就喪失買折疊車的用意了。



這台紅色的平板貂,摺疊起來後的樣子,非常的平順,前後輪的輪軸會相碰在一起,兩個輪子合在一起,整個外觀體積縮到最小位置。不論是放置,或是搬上車,都會很順利。



修改後的斜背老貂,折疊後的模樣,前輪會比後輪的軸心低上約 3 公分,這已經是最大努力了。雖然看起來有些不平衡,但基本上還是能順利的體積變小與順利搬上車。



收納在牆角位置時的模樣,左邊的斜背貂與右邊的平板貂 在折疊後放置在牆角位置,兩者的體積都可以縮至很小的位置,不會太佔地方。



這張圖是放在車上的後車廂位置,最左邊的斜背貂與中間的平板貂都能順利地放入,還會有些空間。至於最右邊的那台後輪驅動折疊車,為甚麼不摺疊? 就是因為裝在後輪的電機馬達雖然只有6公斤重,但是鎖在後輪位置時甚難出力搬運,尤其再裝上前籃子後,更顯得難處理。所以乾脆將汽車後椅背往前折疊,將車子直接直直地抬上車子去放置。

修改後的斜背貂折疊後裝上車子,因為改動幅度並不大,所以能順利的折疊上車,保有原廠設計的便利性。但是以後還是要再想想辦法讓折疊後的雙輪開合角度能更小些,逼近原廠的設計角度。

減重篇



這台車子目前還在持續的減重中,沒有修改前是 13 kg。4月份拆開車架焊接時測量過,空的後車架 1.7kg,前車架+電機馬達+機械碟煞整組 在體重機 上秤重 6.1公斤。

但是整台車在體重機上秤重 15.5 kg ( 沒有鋰電池)

所以才有如圖的座椅+上套管更換,5月底測量坐管+椅子 1.7公斤,改成上管鋁材質 +坐椅 1.1kg
上坐管原先是鐵材質 直徑 28.6mm,更換為 鋁材質 直徑 27.2mm,坐椅 從彈簧坐椅更換為 345g 的發泡坐椅。減重 0.6kg 原車重 15.5-0.6=14.9 kg 現在車重

15.5-0.6-6.1-1.7-1.1= 6 kg 這就是剩下的 豎管+把手+前後變速齒盤+鍊條+管線 +後碟煞夾器與碟盤+後貨架,想要將整車重量再度減輕,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除了減重外,因為原廠設計沒有前後避震器,超過 20公里以上的騎車,雙手就會因連續震動會有些麻麻的感覺,或許日後還要找個能 避震 的 豎管 與 坐管,騎車不要虐待自己,要想辦法對自己好一點。
p205jack wrote:
或許日後還要找個能 避震 的 豎管 與 坐管,騎車不要虐待自己,要想辦法對自己好一點。

也因為有了電輔越騎越遠又不想自虐,結果就是換避震前叉, 避震坐管以及仿生坐墊,讓自己舒服些。
TONY1978
坐墊可以剪刀腳欸
casper29
確實把帶可以再厚一點,而坐墊和屁屁一樣,一邊一個。哈哈!
如果要騎長途的行程,或許我不會想騎這台 16吋車,這樣太自虐了,我會挑選下面這一台車



這 2 台車都是 前,後避震的電輔車 ,經由前,後避震器來吸收路面的跳動感,讓騎車的人會比較舒服一些。



較長途的騎車,輪子大一些,20吋輪胎會比16吋輪胎在電機馬達同樣的轉速下,可以跑更遠的路程,對騎乘者的疲憊程度可以有效地降低。
修改費用成本分析

此次的修改 斜桿貂 的費用成本分析如下:

1.後車架焊接費用 nt$150元
2.前叉螺紋焊接費用 nt$200元
3.16吋36孔單層鋁圈費用 nt$250元
4.90cm14g 60pcs 不鏽鋼黑色幅條費用 nt$300元
5.diy L 型角鐵費用 nt$72元( 製作機械剎車夾具的轉接板 )

總共花費 NT$972元 ,

對我而言,這個費用比我買一台新車,或是再買一台合適的舊車來修改都較合適,還可以順便將庫存的一些買錯規格或是廠商寄錯規格的自行車備品零件消耗掉一些,不然放著放著一直沒有使用,最後還是要丟給資源回收。

自行車廠商寄錯規格: 比如 160 剎車碟盤,網路賣家寄來的是160 卡式碟盤,可是沒有辦法用螺絲鎖在圓形的鋁基座上面,賣家說他只有這種規格,還說大陸的其他賣家都是自訂規格。後來我去網路查詢才知道,原來剎車碟盤有兩種規格,1.卡式規格 2.鎖入式規格 ,就跟後花鼓有卡式跟鎖入式一樣。沒辦法之下,為了零件更新,我只好又買了2組鎖入式剎車碟盤。這就是自行車零件會越來越多的爛原因。




這張圖 鎖入式 碟盤




這張圖 含有鎖入式鋁質基座的160mm 碟盤



這張圖 將卡式碟盤 重疊 在鎖入式碟盤上面



放大來看,兩個碟盤的螺絲孔位置有稍微偏差一些,卡式碟盤螺絲孔位置稍偏向碟盤的圓盤中心點,造成卡式碟盤螺絲無法鎖入鋁質圓形的鎖入式基座中,所以就無法使用。



將卡式碟盤放到另一顆後電機馬達鼓式剎車的圓盤鐵框位置, 舊電機馬達沒有蝶式剎車的碟盤固定螺絲孔位置,還是必須有一個轉換基座來鎖入固定。

很多零件就是這樣,必須注意當時的使用年份與使用材料,才不會買來後發現規格差一點就不能使用,形成沒用的庫存零件。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