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hon 老貂再生--5/25 前驅碟煞版樣品完成 7/24後驅碟煞樣品完成

避震篇

原廠的老貂就是一台標準的折疊車,避震,需要嗎? 短途,方便,就是最佳的說明,沒什麼好說的。

騎了一 段時間,就發現平常騎雙避震的車習慣後,騎這種沒避震的車約20 公里後就感覺雙手會麻,需要經常休息止麻。 怎麼辦?

1.前避震 不想安裝前叉雙避震避免折疊後前後輪高低差太多,那只好安裝個龍頭豎管避震,因為內部有一根橡膠緩衝條,所以它的上下伸縮行程約有 40mm,柏油路面應該夠用了。

2.後避震 這個牽扯到整個後車架的改裝,算了,我們安裝個避震坐管好了,沒魚蝦也好,這下子那跟坐管開始從 單節棍,雙節棍,最後變成了 三節棍。




最近都是在下雨,無法外出騎車,那就繼續改車吧,

將原車的龍頭豎管拆掉,安裝有彈簧的龍頭豎管避震器,怎麼樣?前方的把手下面有個圈狀彈簧,路面的彈跳感覺變得模糊了,不是那麼明顯。或許需要日後騎個30~40公里的路程後,道路感覺才會比較明顯差異有多少。

坐管避震器是個好東西,雖然是短短的一根,但是確實能讓道路的彈跳感降低,而且伸縮行程有45mm,人體坐上去後短縮約 30mm,還有約 15mm 的行程可以應付路面的跳動



從上方觀看前方避震器與後方避震器,只是坐上去後騎車,發現把手往前了約 10cm,坐姿變得身體要稍微往前傾,或許騎車一段時間後,才能慢慢適應。

當然,這種非原廠的改裝設備雖然有避震作用,但是因為避震行程只有約 40mm,所以大概只能應付自行車道的柏油路面,要是面對台灣的山區產業道路,大概也是沒辦法應付,只能聊勝於無。
p205jack wrote:
面對台灣的山區產業道路,大概也是沒辦法應付,只能聊勝於無。

我覺得還好! 我這台20吋小折還沒有換避震前叉前,我也是用這款龍頭束管避震(多年),騎過不少林道,像是桶後,大鹿林道東線, 霞喀羅古道。
換掉它是因為換了支前傾10度的折疊立桿,龍頭往前(增加座艙空間),再加上這支避震龍頭束管,上半身會更為前傾(如下圖),最後只好改換避震前叉+短一點的龍頭束管。
前避震的效能如何?

謝謝 casper29您的經驗分享,我沒有使用過這種奇怪的東西,不知道效能如何? 因為網路賣場上一支有避震的簡易前叉售價差不多 NT$300多元,如果有需要就再買一根就好,所以從來都沒考慮這種上下伸縮行程只有約 40mm 的龍頭豎管避震器。只不過這次就不想去改變摺疊後兩輪軸心的距離差距太大,所以才去買 一個 300元的豎管避震器來安裝。





早上騎車去豐原,順帶看看圓環東路的陸橋施工橋面情況如何? 來回路程約 17 公里,順便測試一下安裝前後避震器後的效果如何?



前避震 剛開始很不習慣這種前把手會上下搖動,熟悉的那種車身上下伸縮的避震動作被這種前把手上下搖動避震動作給取代,但騎行一段時間後,發現避震效果還是有的。只不過身體要比以前稍微向前傾一些,有些不習慣。但是騎完後,手也不會有發麻的感覺,表示騎在這種柏油路面的自行車道上是沒有問題的。在騎乘過程中夥還專門去騎一段有方格磚的人行道,以前沒避震時,前把手就不停的跳動,沒多久雙手就微麻了。但現在騎過約500公尺的人行道後,一點感覺也沒有,真棒。



後避震 這種坐管避震就比那種豎管避震好太多了,行程穩定,避震動作與人體能配合,而且是車架做避震動作,所以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做用行程只有約40mm,有些短,可是整個騎車過程中沒有那種避震到底硬敲的動作,感覺還不錯。

或許下次可以直接騎去后里的山區產業道路上,測試一下這種避震器的極限在哪裡? 但是轉念一想,單純的折疊車需要像山地越野車一樣的性能嗎? 或許需要考慮一下。
casper29
小折只需要具備輕越野就好,真想穿山越嶺就讓給登山車吧!話說避震坐管也是好物,我的兩台小折也都有裝。
後避震 坐管式避震 另一名稱是優力膠避震

剛開始我也不清楚為什麼避震器使用 優力膠,後來在網路賣場上查詢了一番後,才發現本來想像中的避震器應該都跟汽,機 車避震器一樣可以看到一根彈簧,但是時代進步了,又硬又重的彈簧被條狀優力膠取代。

好吧,不管是彈簧或是優力膠,只要能正常伸縮行程那我都能接受。但是,很不幸的,我買到的坐管式避震器,賣方稱是優力膠,可是我收到的貨品是像石頭一樣,坐管完全不能伸縮,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怎麼弄都不會動。為此,我還特別去詢問賣方,賣方回答我: 坐管式避震器的作用行程只有一點點,避震行程太多自行車踩踏的力量會被稀釋掉,變得沒力。對此,我蠻失望的,所以我繼續在網路上查詢,發現其他賣家賣的坐管式避震器作用行程有約 40mm的行程,表示我被xx了。 因為那幾天一直在下雨,也懶得出門,就修一修吧。

將這支坐管式避震器上面的坐管蓋旋鬆後就可以將上面的伸縮桿拆開來,如下圖所示:



整支坐管式避震器拆開後,就像這樣,上管含有伸縮桿,下方就是 條狀優力膠,再下方就是一根塑膠推桿,最底下就式鋁質調整旋鈕。但是我的 條狀優力膠呢? 將上面的伸縮桿取出後,本來我是想取出條狀優力膠,可是拿一字起子去捅 條狀優力膠,發現捅不動,不相信,拿起 橡膠槌 +一 根長鐵條,準備將條狀優力膠敲出來,敲了半天,完全沒作用,動都不動。最後,拿一支一字起子去挖挖看,哇靠,居然挖得動,而且挖出一堆粉狀物,天啊,感覺就像是那個環保材質的鞋底,平常踩在地上不會很硬也有支撐力,但是約 2~3年後,就開始變質,最後就自然分解掉了。就這樣,挖阿挖的,就像在挖穿火車隧道,最後被我挖通了。

上面的伸縮桿約 61mm,後面的塑膠推桿約63mm,調整螺絲底座約 25mm,整支避震桿全長 257mm,那麼 條狀優力膠 的長度就是 108mm,所以我去找了一根直徑 20mm 長度約 100mm 的彈簧,彈簧中間再色入一根直徑約 11mm長度 110mm 的市售 熱熔膠,沒錯就是熱熔膠,原先只是打算拿來當彈簧的 支撐物,免得彈簧壓縮後歪斜,重拆後發現熱熔膠被壓縮成約 100mm,與彈簧等長。

所以您在圖上可以看到原先該是 條狀優力膠 的位置被一根內置 熱熔膠 的彈簧 取代了,先試用一段時間後再來評估是否可以這樣取代?或是該去再買一根 條狀優力膠 來取代。

使用上,整個坐管式避震器整個最大壓縮行程約 45mm,人體坐上後壓縮行程約 30mm,還有 15mm 可以被壓縮。騎車在路上,雖然路面不停的跳動,但是坐墊因為彈簧的張力還是貼附在屁股上面,所以不會感覺到路面的跳動感。



垃圾桶內的黃色粉末就是 條狀優力膠,很難想像會自然分解成這樣子。



原先買來時的避震器外觀就是這樣,不管是任何時候都是這種高度,完全不會伸縮,就跟石頭一樣,記得我還曾經問過賣家,是否是我安裝錯誤或是有什麼威爾鋼之類的物品可以加入讓條狀優力膠可以伸縮動作,哈哈。



維修後的避震器沒有坐人時,可以伸到最長,坐下後會往下壓縮到右邊的白線,不會直接到最高點的底限,坐墊底下。



歷年來的直徑 34mm 長坐桿,從最初時的最左邊 單根坐桿, 到右邊的 雙根坐桿,到 最右邊 的 三節坐桿,算是 長江後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新的年代,將車子修改一番,讓車子配得上在這個新的時代的需要,進而可以繼續使用下去。
返樸歸真
就這樣的半吊子前,後雙避震器騎了幾次後,因為不適應的關係,最後我還是決定將它回歸成前 ,後 沒有避震器的模樣,為什麼呢 ?

前避震--- 這種龍頭豎管避震器為了安裝那根彈簧,所以必須往前推出約100mm,原本的坐艙距離也增加了100mm,但是我的雙手並沒有增加100mm,原本我想騎一段時間後就會習慣,但是越騎越無奈,算了,身體往前傾的動作讓腰部的負擔增加,為了不想增加腰部的負擔,還是換回原本的豎管,只要不騎車太遠,都還可以接受的。

後避震--- 坐管避震器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跟坐墊下的2根彈簧坐墊一樣,都能取得一樣的避震效果,大坐墊的避震效果感覺更棒,雖然比較不好看一些。還是換回去好了。



更換後,趁著連假,再去騎一躺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在石岡的旅遊中心前 0蛋月台



梅子鐵橋上



隧道前的身影,這樣也不難看,



小紅 除了改裝成前後變速外,這次加上那根 3節棍避震坐管,看起來也很帥。簡潔俐落。

在自行車道這種柏油路面上騎車,還是很舒服的,沒有加裝半吊子前,後避震器在來回17公里的路程騎完後,也沒感覺有什麼特別不舒服的。路上一堆新款式車或舊款式車也是沒有前,後避震器,大家也是一樣在騎。
超越顛峰

16吋的輪胎,要超越什麼巔峰? 有道是既然這台車上面有了兩種動力系統

1.人力系統 --- 前 52齒大齒盤 後 14--28 6速齒盤 ,在下坡路段 前 52 後 14 齒盤的加持下,跑得最快時速 28 km/hr



2. 電機馬達系統 --- LF350W 無刷有齒輪馬達的加持下,在下坡路段的最高速度 21 km/hr,這麼快就洩底了,還怎麼超越顛峰呢?




而且在實際騎乘時,下坡路段的平路高速騎乘時,這時我的油門轉把式沒有轉動的,停在最上端位置 (電動馬達的動力沒有作動 ),這時碼錶上的時速表由 19,20,,,,26,27,28,不停地往上提升,到了 28 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這時我突然間轉動油門轉把到底,怪事發生了,轉速表的數字掉了,而且一直不停地往下掉,( 馬達的齒輪咬合聲大作非常明顯 ),一直掉到 21km/hr 的數字後才停住。不是有 2 種動力加持嗎? 怎麼速度往下掉了呢? 兩種動力不是應該相加嗎? 怎麼兩種動力會互相干涉,造成減速呢? 電動馬達輔助變成了減速的主因,所以要如何增加電機馬達的轉速呢?

最近,我在搜尋 正弦坡三模無刷馬達控制器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對岸的世界工廠在製作這些無刷控制器時,也必須符合當地的電輔車限速的法令,所以在製作這些 無刷馬達控制器時,都有韌體限速開關,所以您就是將油門轉把轉到底,時速還是在 25km/hr 以下,但是對岸的 世界製造工廠 跟 電腦軟體 一樣,怎麼可能沒有破解之道呢?

16吋輪胎 在胎寬2.125 的加持下,輪周長 1256mm,電機馬達 YOUE-Q02 的電機規格說明書中: 最高轉速 290rpm

讓我們來計算一下在下坡路段的最高時速:

290 x 1256 x 60 = 21,854,400 mm/hr = 21.8km/hr

與實際現況相符合

那我們怎麼破解之道呢? 以下是對岸 世界工廠 的破解之道:

正弦波控制器現在應用廣泛,但是出廠一般帶有密碼限速解碼方法,如何解碼這裡有妙招:

A. 由慢速變快速,方法: 把調速把轉至到底,刹住刹車,打開電源鎖,鬆開刹把和轉把等3-5秒,在轉動調速把,解速成功!

B. 由快速變慢速,方法: 刹住刹車,轉把轉至到底,打開電源鎖,不要鬆開刹把,在連續轉三下轉把,轉把歸位放開刹車,在轉下調速把就進入到了限速狀態!

我的想法是,16吋輪胎的圓周長是 1256mm,除非 馬達 的轉速能提高到 333 rpm,否則時速是不可能達到 25 km/hr,既 符合法令的規範 也能 提高車子的騎乘樂趣,那我為什麼不去破解一下呢? 電機馬達的最大限制在哪裡呢?

按照 對岸的 A.項方法,我去找到 低煞電平控制迴路,然後操作一下,再去下坡路段試車一下,實際測試結果如下:

1.人力齒盤動力 時速 一樣達到 28 km/hr

2.電機馬達動力 時速 可達到 23.4 km/hr ,經由計算後可得知 電機馬達的轉速 由 290 rpm 上升到 310 rpm,
在法令規範的 25 km/hr 之下。

以上的方法,建議如果要測試必須有一些電器常識會必較安全一些,而且也不保證所有的正弦波無刷控制器都能適用,每家製造工廠的軟體設計都有些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超越巔峰 ( 2 )

我是在 6/24日早上騎車去做測試的,測試地點就在 台中潭子中山路與環中路的交叉路附近的中山路上,剛好是一段好長的下坡路段,早上車子少,剛好可以看著碼表速度騎車,以下就是當時的紀錄:



這張圖是手機的華為運動 app 當時的海拔高度與速度圖,可以看到在那段下坡路段,速度的最高點是在 23.7 km/hr ,

本來我還以為那個腳踩的最高速度 28km/hr 會被記錄下來,但手機 app 的計算方法與馬錶計算方法不同,沒看見。 而且用腳踩踏到 28 km/hr 後就實在踩不動了,改用油門轉把到底,讓電機馬達轉動,app只計算到電機馬達的速度,馬達的轉動時間較長。



但是 華為運動 app 的平均速度還是在 17.31km/hr



這張圖是車上碼表( 6/14 安裝 ) 的 總里程 113km



總騎乘時間 8:07


但是最大速度居然到達 33.5 km/hr 這已經變成快樂表了,安裝碼表後的這一段時間來,眼睛從沒看過碼表上顯示出這個數字過,16吋輪胎轉一圈也不過圓周長 1256mm,要到達這種速度,那個路段的下坡路段要多陡降坡啊



不過平均速度還是很現實 ,只有 13.9 km/hr ,這個已經是我經常轉動油門手把的關係,在夏天試車,就算是早上如果速度不快一些,讓迎面的涼風吹強一些,就算是早上溫度較低,也會很快騎得滿身大汗。

有關電輔車有2種動力來源,人力與馬達,為甚麼會在高速時相干涉?將速度拉至較低速的電機馬達,我想原因: 就跟開車時從台中新社的中興嶺上往山下的大坑開車下山時一樣,如果您將排檔桿推向D檔,因為坡度較陡,沒有踩油門的狀態下車速很快地超過 60km/hr,這時就應該使用引擎剎車,我都會將排檔桿推向sport檔,讓變速箱進入低速檔,這時轉速表會上升到約3000rpm,車窗外可以傳來引擎轉速提高的聲音,但是車速會下降到約 40km/hr,這時再配合腳踩剎車踏板,就可以輕易地控制任何過彎的動作操控車身位置。

同樣的在下坡路段用腳踩踏高速前進時,沒有轉動油門把手,這時馬達的離合器是放開的,相當於空轉,電機馬達的磁阻力較小,自行車的車速較快,眼睛看到碼表的車速約 28km/hr,
但是轉動油門把手到底時,電機馬達瞬間離合器接合,電樞的電機線圈上通過電流形成磁場,與輪鼓轉動外圈內壁上的永久磁鐵有了推斥作用,磁阻增加,電機馬達的轉動次數rpm就被無刷控制器的驅動軟體所控制,而人力踩踏所維持的最高轉速因為無法向上增加,去抵抗住這個突然增加的磁場阻力,所以最高速度就只能被無刷控制器的驅動電流所限制,就變成了油門把手去控制最高轉速 23km/hr。
超越巔峰 ( 3 )

本來我是沒有想在速度這個項目再做測試下去,但前幾天一直在下雨,想說沒辦法騎車,那就在做一下測試,也滿足一下那顆躍動的心思。

這台車在 2022年時先是改了一顆後輪驅動,內部沒有齒輪的無刷馬達,



2022 年時的後輪驅動外觀模樣

2023 年 4 月份改成一顆前輪驅動,我的設想作法是:

1. 控制器修改使用 正玄波無刷控制器 ,

2. 將前輪驅動修改為後輪驅動

為什麼要再改回來? 因為我記得這顆後輪馬達,在 2022 年的10 月份,在神岡的和睦路附近在一個下坡路段,從砂石場裡面衝出 2 隻狗來,追在我的後面,油門轉到底雙腳拼命踩著踏板時曾經跑過最高速度 25km/hr,

如果將原本的方波無刷控制器 修改成 解除速限後的 正玄波控制器 會有什麼表現呢? 這個結果令人期待。

為了這個目標,又去倉庫將這顆後輪驅動內部無齒輪無刷馬達拿出來,整理後裝上去。然後去台中 綠空廊道 潭子段 做測試,這個路段的紅綠燈間格距離較長,不會像市區一下子就紅燈。



內部無齒輪的無刷馬達 與 有齒輪無刷馬達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無齒輪馬達 在高速時 因為沒有齒輪,所以您不會感覺到離合器作動時降速的感覺,馬達的相位電流產生的磁場不會變成阻力,人力 與 馬達動力 兩種力量可以相加乘,將最高速度再往上疊加。

這次的手機 華為運動app 測得瞬間最高速度是 28km/hr,自行車上面的碼表瞬間最高速度是 30 km/hr,人力沒有踩踏時的j無刷馬達最高速度約 26~27km/hr



最高速度 28.08 km/hr 平均速度 12 km/hr



外觀的樣子 ,後輪驅動,前輪碟煞



綠空廊道 有鐵路陸橋遮蔭還蠻涼爽的



綠空廊道 的 空地 ,準備蓋停車場

對於速度的追求,或許只能當作是一個測試目標,但絕不是騎車的目標,畢竟自行車道來往的人,車很多,超過速限來騎車,還是很危險的。或許測試完後,我就會將此車修改成慢一點或是將後輪驅動拆掉,畢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電機馬達加速的真相---馬達進角調整

為什麼電機馬達在沒有提高電壓的前提下,馬達轉速可以增加? 現實世界不是像哈利波特世界一樣,使用魔法棒一點就會加速,需要有個明確的理由? 所以在網路世界查找搜尋:

1. 對岸世界工廠無刷馬達控制器的生產基地,以下是在 知乎 論壇上找到的 隻字片語

正玄波的波段為曲線,也有正玄波模仿方波的控制器,但基本存在於新國標,在騎行的時候正玄波起步並不會爆沖一下,相對起步很柔軟但中後段提速回饋較強,有一個你能感受到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又稱作為線性,你可以理解成一個水龍頭一點點擰開的過程,相對方波會省電很多,而且也沒有聲音,不會像方波那樣有很大的電流聲,還多出了一個叫( 弱磁 )的東西,弱磁你可以理解為渦輪增壓,他可以讓你的電機超出額定的轉速,本身你純靠電流可能只能跑60碼加上弱磁你可能可以到80碼,付出的代價就是電機的壽命。

雖然我們跟對岸是同文同種,相同的文化起源,相同的語言,但是我怎麼也不能理解 弱磁 跟 電機馬達 的速度有甚麼任何關係?

2.在搖控模型RCTW的論壇上,發現了可能的原因:

車友可以想像馬達是個有四個葉片的風車,有個小朋友在吹葉片...假設他都吹在最高點,並使葉片正對口部,這時葉片可以受到最大的吹力!

但是接下來他想要葉片加速的話,除了吹更用力點(提高馬達電壓),小朋友可以在每個葉片到達最高點之前就開始吹(提前進角),也就是提前吹葉片,這樣風車轉動也會變快。不過這時小朋友因為吹的時間提前又延長,所以累得更快;吹的時間點也因為還沒有到正對葉片的角度,所以效率也比較差...

所以提升進角可能可以提升轉速,但是馬達效率會變差。

補充一下~~ 進角還有分機械跟電子 電子進角用電變設定(度數) 提升轉速 高級電變可以設定到哪個點啟動 比較像是渦輪增壓 可以逼馬達轉出他本來的極限 當然會有一定的機率傷到馬達

機械是從馬達的屁股調整 有刻度 度數越高轉的越快同時更耗電 更要注意溫度

什麼是「馬達進角」? 進角還有分機械跟電子, 電子進角用電變設定(度數) 提升轉速 高級電變可以設定到哪個點啟動 比較 ...

所以設定的模式為
0%就是沒有提前增加轉數,效率好
25%就是提前拉高轉數,效率差

請問所謂的"提前"是指速度的快慢還是油門的深淺?
所謂的效率好/差是影響浩電還是影響馬達輸出 (尾速)?

進角又分 Turbo 和 Boost
Turbo 增加最高轉速 Boost 增加 扭力

開任何一項都會影響耗電~ 畢竟跑的比較快~

至於提前 都是可以由個人喜好設定 你要依什麼方法起動 當然也要看電變給不給你這種選項

有些設定卡有這些設定 選項是 Trobo timing 或 Boost timming 如果沒有這個選項或是你的設定卡是數字卡那你就要買可以設定的進階設定卡 這些增壓功能只能用於 有感 無刷馬達喔~

我記得設定卡第6項 可以加一點點速度 但注意電變溫度喔! 試試看吧



設定卡的外觀

3.遙控飛機 廣營的論壇上找到的



電動飛機兩大要素:一、機身要輕‧二、動力要強,尤其是屬於像真型機種,但如果飛機無法再減輕就得從動力來著手;一般玩家會先改電池加大電壓及電流但相對增加機身重量也容易造成馬達壽命減短,5安培電變如不加大也會因此而燒毀。但矛盾的地方就是如果你不改裝動力,而使用原廠配備,可能往往因動力不足造成操控不易,因此失速墬毀,使得剛入門的初學者信心重挫,懷疑是技術不良或怪罪飛機不好飛,所以兩者相較選其輕;你是願意常常修補飛機或購換機身組裝還是把馬達當作一個消耗品給予更新來的方便,魚與熊掌如何兼得就要看各位的智慧與拿捏囉!(大衛)
 
進角調整如同引擎的正時皮帶一樣,要將進氣汽門調快一點,讓引擎提前得到油氣!而馬達進角,是要將碳刷與轉子的接觸面提前在磁力線之前,無進角之馬達,較無力,較省電,有進角(約提前1~6度)較有力,較耗電,如何取捨,就看您荷包忍受度

4.露天賣場上 正玄波三模無刷控制器的賣場說明中,居然有普通版與運動版的差異? 這下子好玩了,同一個貨品居然有 普通版 與 運動版的 不同?



露天賣場的賣場說明,有 運動版 與 普通版 的不同



賣家的說明中,兩者 差異 速度居然有 10km/hr 以上

5.mobil1 論壇上找到的前人發表文章



將無刷馬達的進角調整做一個比較詳盡的說明,如何調整無刷馬達的進角



樓主使用一個顯示板來判讀調整角度後的 KV,電流,轉速



另一個統計數值,

我另外做一個下表的統計值

進角 KV 電流 轉速
0 2600 1.2 22000
30 2900 2.5 26000
50 4600 8 38000
60 8300 65000

由上表可知道,在無刷馬達空轉的狀況下當進角調整越多,轉速越高,但是使用電流已經呈現幾何級數的倍數翻轉,實用上這個進角調整根本不能無限制地往上增加

經由上面 5 項的資訊可以說明一件事情,在不增加電壓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馬達進角調整的方式來讓電機馬達的轉速增加,同樣的自行車電動輔助速度也可以增加上去。但是有個前提是這個增加是有代價的,那就是耗電增加,電池使用時數降低 與 電機馬達 的使用壽命簡短的代價。
前驅馬達的齒輪比 與 後驅馬達的磁極數

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前驅馬達為了要減重與增加扭力,所以縮小了馬達的尺寸與磁極數目,來達成 約3 公斤 和 靜止就可以將人車啟動的扭力,但相對的在電輔車高速時轉動油門轉把,因為前驅馬達的轉速 無法與 後輪輪胎的轉速一樣快,結果就造成馬達扭力剎車的效應,那麼前驅馬達的內部齒輪減速比是否有什麼關係呢?

舊型後驅馬達光是電機輪鼓的重量就約在 6公斤,雖然電機扭力足夠,但是重量是前驅馬達的 2 倍重量,快要被市場淘汰掉。但是相對的在自行車高速時,因為沒有減速馬達的限制,所以感覺不到電機馬達的剎車效應。那麼後驅馬達的磁極數目大概是多少?

那麼電輔車的無刷馬達的磁極數目與轉速 rpm 有什麼關係? 以下是從網路上遙控車 論壇上找到的訊息:

無刷馬達總共有分成二極(2 Pole)、四極、六極、八極與十二極。 極數的分辨是由於在三相馬達中,由3組電磁線圈形成一套三相線圈。因此產生了南北磁極之分,稱之為兩極(所以並不可能會有一極馬達的存在)。而四極無刷馬達則是因為有兩套三項線圈,以此類推。
而極數越大,相對的轉速就越慢了。



*參考電機轉速基本公式:n=120*f/p

60赫茲(每秒60次)時,每分鐘轉動3600轉,所以可得:3600=120*60/2。(n=轉速, f=頻率, p=極數)。

2極、4極是指馬達內的永久磁鐵極數

1個N極+1個S極=2極

2個N極+2個S極=4極

真正的單極磁鐵並不存在 所以極數都是2的倍數

相對於2極馬達,4極馬達能量轉換效率較高(省電)扭力也比較大

經由以上的資訊可以得知:

電輔車的無刷馬達磁極數目與轉速 rpm 之間市呈現反比關係, 磁極越少,轉速越高。磁極越多,轉速越慢。



驅動相位電流的頻率與轉速 rprm 之間呈現正比關係。頻率越高,轉速越高,頻率越低,轉速越低。但這項參數直接的與 無刷控制器的限速關係 有絕對的關係,向量無刷控制器就是最佳的選擇。



這是一顆八方電機的250w前驅電機馬達 約 2.2 公斤,很小顆,甚至有人問我說是: 發電機 還是 電機馬達 ?好笑嗎? 但是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它的降速齒輪是兩層的,達到較多的減速比,小馬達提供較大的扭力,人車從靜止到啟動,扭力可以負荷的車輛啟動到行駛,但是電機馬達高速較低約 18~19 km/hr ,電機馬達的扭力剎車效應非常明顯。



這是一顆裝在20吋車的前驅電機馬達,綠色的降速齒輪非常顯眼,他的齒輪只有單層,所以齒輪減速比較低。但是馬達重量約 2.7公斤,比前一顆重約 500g。但是電機馬達扭力可以負荷的車輛啟動到行駛,電機馬達高速較低約 29~31 km/hr ,電機馬達的扭力剎車效應比較不明顯。



這是一顆 16 吋輪胎的後驅電機馬達,數一數馬達的磁極數有 36 個,網路上查到的電機規格轉速約 290 rpm,電輔車時速約 18km/hr ,馬達內部沒有任何減速齒輪。馬達扭力可以負荷的車輛啟動到行駛,但是電機馬達高速較低約 18~19 km/hr ,電機馬達的扭力剎車效應感覺不到。使用解除速限後的 正玄波無刷控制器 來驅動,電機速度平路約 27 km/hr,算是進步很多。



這是一顆 20 吋輪胎的後驅電機馬達,數一數馬達的磁極數有 36 個,網路上查到的電機規格轉速約 310 rpm,電輔車時速約 25km/hr ,馬達內部沒有任何減速齒輪。馬達扭力可以負荷的車輛啟動到行駛,但是電機馬達高速約 31~32 km/hr ,電機馬達的扭力剎車效應感覺不到。



這些都是拆下來堪用的歷年來使用 350w方波無刷控制器,還是可以用來控制3相直流電風扇。由時候想想就是這樣,改車就是一種無窮 loop,覺得還可以更好一些,就會去買零件來更換,然後達到了滿意值,停止下來,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有更好的方法與零件,就會升起改車的念頭來,重複這種過程。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